大学「附校」泛滥 冠名年费百万
2021-11-08 00:00
广州《时代周报》引上海师范大学去年五月发表的一份论文报道,北京大学已陆续和全国二十三个省市地区进行合作和办学。梳理发现,包括北大方正、北大青鸟、北大培文、北大金秋等在内的多家北大校企及旗下的参股公司,均在向全国各地输出带有「北大」品牌的民办学校,这些学校均宣称具有「北大基因」。虽然北京大学早自二○一六年起就多次宣称不直接投资学校或教培机构,但仍有家长愿为校名中的「北大」二字买单。
「初创期的民办学校公信力不强,家长不信任,很难有学生愿意报名。」广州一名民办教育投资者表示,向高校「借牌招生」是很有效的解决方式,「借牌」费用从五十万至二百万元(人民币,下同)不等,便可以冠上「附属中学」的名号。但学校完全依靠投资者自主筹建和招生,和高校之间很少合作。「最开始,每个月还会请高校教授开讲座。学校运营稳定后,基本就没有太多的联系了。」该投资者称。
业者表示,自一九九○年代,大量知名高校和公立学校纷纷落场,与地产企业、地方政府联合举办学校,成为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一个独特现象。「输出品牌参与办学」的方式在过去十多年颇为流行。「对于大学校办企业来说,不需投资就可获得品牌输出费用;对办校者和地方政府来说,则获得一所名校背书的学校,可对外宣传引进名校优质资源办学。」
「名校光环」下,设备豪华、主打「精英化教育」的「挂牌」学校自然收费不菲。有观点认为,这些学校加重了家长经济负担,利用资讯差优势刺激家长的「择校心理」,挤压真正民办教育的生存空间。房地产商斥资投建「挂牌名校」, 借「学区房」之名抬高房价。
今年五月,教育部已警告,公办学校以品牌输出方式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产生较多问题,「稀释了公办学校本身的品牌资源,加剧教育焦虑,由此衍生出社会问题」。今年八月,教育部、中央编办等国家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要求公办学校应当增强品牌保护意识,规范学校名称、简称的使用,不得违规输出品牌。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也不得利用公办学校品牌开展宣传或其他活动。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