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逆境後的人口政策規劃

2022-03-21 00:00

過去兩年,移民成了城中熱話,而近日疫情嚴峻,部分企業將管理團隊撤離香港,亦令人關心本港未來的人口變化。雖然短暫的人口增減,未必會對社會構成太大衝擊,但香港長年面對着種種人口挑戰,即使逆境過去,仍須合適的人口政策處理。
人口增速減慢 人口構成更需注視

首先,在二一年的前五年內,香港人口平均每年僅增長百分之零點二,是一九九一年以來最低的數字。人口增速減慢,一些人可能聯想到一九年社會動盪後出現的移民潮,或是境外人士因本地的防疫政策難以來港。但根據政府早年的推算,即使沒有這些近因,此等狀況早晚都會發生。政府統計處在一五年已推算本港人口將在四三年達到頂峰,然後逐漸回落;在二○年更將預計人口頂峰出現的年分,推前兩年至四一年。

人口增減備受關注,某程度因其往往會與一地經濟的興衰相提並論。不過,學術文獻對兩者的關係其實鮮有共識,智經過去就香港人口政策進行的研究,也認為沒有理想的人口數字,真正需要正視的,是人口老齡化、勞動人口萎縮、低生育率、高撫養率,以及高技術人才流失等問題。

以人口老齡化為例,本港長者人口在二一年已達到一百四十五萬,較一六年的一百一十六萬大增四分之一,其佔本地人口的比例,也由一六年的百分之十六點六,增至二一年的百分之二十點五。
新生代難補勞動力缺口

由於六十五歲後離開職場的現象在香港相當普遍,上述趨勢令人擔心本港長遠將缺乏人手從事經濟活動。根據最新的人口普查,香港勞動人口已由一六年的三百六十三萬,輕微減少至去年的三百六十二萬。令人懊惱的是,勞動人口下滑的趨勢,不太可能靠新生代投身職場解決。香港的生育率已長年處於低水平,去年更繼二○年後再創歷史新低。當長者人口比例處於升浪,生育數字又持續低企,護老、育兒的挑戰亦會日益嚴峻。長此下去,社會恐怕也會不勝負荷。
為潛在勞動人口提供進修機會

目下疫情嚴峻,或會導致職位流失,短期內掩蓋勞動市場供不應求的危機。不過疫情總會過去,難題早晚要應對,例如透過政府持續投放資源,為潛在勞動人口提供進修機會。畢竟較高的教育水平,有助提高工作能力及增加就業機會。

政府在最新的《財政預算案》中,宣布將「持續進修基金」的資助上限,由每人二萬元增加至二點五萬元,並撤銷申請者的年齡上限,額外惠及七十六萬人,便值得肯定。

事實上,縱然近年六十五歲及以上的勞動人口參與率有所回升,但仍只徘徊在一成二左右,遠低於整體數字(約六成)。他們當中,固然有人已「搵夠上岸」,又或因種種牽絆而未能重投人力市場,但相信也不乏有心有力之人。社會應協助他們發熱發亮,為香港勞動市場注入動力。

除了年長人士,已婚女性的勞動市場潛力也有待進一步發掘。在一六年,香港約有七十七萬名三十至六十四歲的非在職女性,其中近百分之五十八點九為家務料理者。這些非在職女性學歷不低,有百分之六十五點九最少完成中學教育,只要有足夠的支援,例如家庭友善措施,相信不少都願意投身職場。
僱員友善措施  助已婚女性照顧家庭

在疫情期間,大量孩童長留在家,無法找外人代為照顧,更凸顯幼兒服務的需要。這種不幸,也是一次契機,讓僱主思考如何作出彈性工作安排,在確保企業營運順暢的同時,讓員工兼顧家庭需要,這亦有助企業在疫情過後應付長遠的人力需求。

談到長遠人力需求,不得不提人才外流。香港的外來人口向來流失率高,在港多數只作短暫居留,即使沒有近年的突變,香港也需要提升挽留和吸引人才的能力。跨境規劃,是其中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推跨境人口政策規劃

本港與內地在經濟及人口的連繫愈見頻繁,加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推動,區內融合乃大勢所趨。不論是香港或是內地人,已有相當人數跨境投身於另一邊的勞動市場。區內政府如何利用這些勞動力,推動經濟發展,同時應對當中的難題,值得探討。
引外國經驗為戒 減社會衝擊

畢竟開放邊境,促進人員流動,雖然有利經濟發展,但始終會引起原居地民眾的疑慮,這在歐美的高收入國家已不乏例子。不難設想,這種社會現象也會發生在加速融合的大灣區。區內政府有必要進行跨地域的人口政策規劃,在加速人才流動的同時,避免造成社會衝擊。

逆境之下,難免人心惶惶,聚焦於當前危機。但在克服眼前難題的同時,也要為未來作長遠打算,讓社會能早日走出陰霾,重新上路。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