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抗疫啟示錄一:築社區網絡 促遙距健康

2022-04-04 00:00

香港今年迎來迄今最嚴重一波的新冠疫情,感染及死亡人數一度大幅超越公立醫院、社區治療及隔離設施的容量。其實香港仍有大量醫療資源,可在公共健康危機中發揮作用。
提升康健中心職能

首先,政府可透過制訂一套整全策略,讓醫院集中資源診治新冠患者及其他有需要的病人,並將慢性病患者轉移,讓他們接受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

為此,政府應全面升格地區康健中心(下稱「康健中心」),擴充其職能以配合社區防疫抗疫,將其定位為「疫情防控社區夥伴」,在資訊傳遞、物資儲備、病毒檢測、疫苗接種上全力配合疫情防控,更可允許病人在康健中心領取指定藥物。

為吸引當區居民參與中心活動,康健中心可為四十五歲及以上市民提供健康檢查服務,讓他們接受血壓、血脂、血糖風險檢查、大腸癌和子宮頸癌篩查及流感疫苗接種服務。這不但有助識別較高風險人士,也可培養市民的疾病預防意識,並與康健中心及其網絡醫生建立持續信任的會員關係。政府長遠需透過新成立的法定組織「基層健康管理局」,督導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及發展,並確立基層醫療健康在處理公共健康危機時的重要角色。
確立家庭醫生角色

扎根社區的家庭醫生,是疾病防控的重要屏障,在緊急狀況應變中,既站在最前綫處理緊急狀況,也留守到最後,持續照顧身心受疫情影響的人群。

但在疫情期間,本港私營家庭醫生因缺乏個人防護裝備、處理新冠患者的指南,難以作出貢獻。為此,當局應提供應急培訓、指引和技術等相關軟硬件配套,以支援家庭醫生參與社區疫情防控。為鼓勵他們受訓,當局應提供足夠的醫療防護裝備、在藥物及疫苗上提供便利政策、頒發認可的進修證書及相應的持續專業發展時數,予出席社區應急培訓的醫護人員。
整合社區基層醫療服務資源

更進一步,當局宜整合社區基層醫療健康服務資源。這方面,新加坡設立「公共衞生防備診所」(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Clinic, PHPC)的經驗,值得參考。PHPC由超過九百間基層醫療診所及綜合診所組成,新冠疫情期間,提供患者識別與轉介、病毒檢測、藥物及疫苗等服務。

借鑑新加坡經驗,香港當局可進一步整合公私營、中西醫門診、康健中心及其他社福團體資源,共同防疫抗疫。當局可訂立工作指引,明晰各服務提供者的職責分工與服務流程,以確保各層服務無縫交接。當局亦應從公共衞生角度制訂清晰指引,就不同類型染疫人士採取分層和分類隔離安排,釋除市民疑慮。
遙距健康打破地域限制

創新科技為解決新冠疫情期間出現的問題,其中,遙距健康(Telehealth)便打破地域限制,提供應診及諮詢服務。

在香港,雖然公私營機構都有提供遙距健康服務,但類型及流程各異,例如在藥物安排上,即使各機構都有提供送遞服務,但具體運作上並非全部清晰透明或安排妥善。
推監管沙盒試驗  醫療券增財政誘因

有醫學界人士接受智經訪問時指出,受本地法例和指引所限,監管配藥由醫生負責,並由專業醫護向病人講解用藥細節,但派送過程如何監察無從得知,一旦發生醫患糾紛責任誰屬成疑問。

為探索妥善的監管框架,香港可透過監管沙盒,在風險受控的前提下,鼓勵業界試驗各種服務模式。落實時,當局可參考香港金融管理局在一六年推出的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為遙距健康監管沙盒訂定運作原則。

持續財政支援也是促進遙距健康發展的關鍵。香港可在遙距健康服務漸趨成熟和受到規範後,將其納入醫療券適用範圍。政府亦可訂定遙距健康發展藍圖及策略,並適時審視相關法例,保障醫患雙方利益。 
促大灣區藥品病歷「雙通」

遙距健康可擔當的另一功能,是照顧疫情下無法回港求醫覆診的內地港人。縱使當局已就受新冠疫情影響的跨境港人作出特殊安排,但病人藥物、病歷資料、保險等未能互通,使求醫過程仍有障礙。

就此,香港可參考歐洲經驗,採取「雙通」方案,即在充分溝通的前提下,引入常用藥品及病歷紀錄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指定醫療機構,協助跨境港人接受持續可及的醫護服務。

第五波疫情不會是香港最後一次的公共健康危機。要提升香港防控疫情的能力,社會必須透過改善制度,充分發揮社區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功能,並借助遙距健康技術,打破地域限制,讓市民在非常時期仍能獲取妥善的醫護服務。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