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Snap Shot|海濱共享空間 「留白」的藝術

2022-04-09 00:00

上文提到我們近年推動的「海濱共享空間」,可讓市民自由想像不同用途和活動,唯重點是抱着互相包容和尊重的態度。必須承認,要所有用家自律,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若果因為怕投訴,事事過度規管,處處劃地為牢,這樣不准那樣不行;公共空間便變得枯燥沉悶欠缺活力,難以成就朝氣蓬勃的願景。

這一篇,再談談「海濱共享空間」的規劃和設計。

傳統的公園設計,由建築師主導,並須得到管理者的批准,才可落實。即是說,公園的設計實際是由管理者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帶動,而最終的用家,只能按一早由管理者訂好的規範框架內使用公園。而今天開放的公園,設計更往往早在四至五年前定案。

相反,海濱共享空間以「願景帶動,以人為本」為宗旨。所謂「願景帶動」,即是以用家的願景為首要。而項目倡議者、設計者和前管理人員(管方)的想法應次之。至於「以人為本」的「人」,則泛指遊人,即是要以遊人的喜好為依歸。要知道遊人喜歡甚麼,管方唯有透過持續到場觀察及與使用者交流,才可以掌握用家的想法並引用到海濱之上。

然而,用家的想法會隨時日環境轉變,市民的要求也會愈來愈高,今天大受歡迎的設計可能是明天的冷板凳。從前一小段海濱長廊從無到有讓人可以近距離看海便已令人心滿意足,今天便要長廊連綿不絕不可間斷,要遮蔭要種樹要放狗要踩板甚至要模型車場,要露天茶座要表演場地但又投訴有噪音,就連水質和氣味都有要求。雖說多考察有助了解遊人喜好,但只有具彈性的場地設計才可讓管方快速回應。
引發遊人創意 順心使用空間

要場地設計具彈性,重點在於「留白」。

對一般藝術家和建築師而言,「留白」從來不易,尤其在現今的官僚體系之下。一個拿捏不準,更可能招來敷衍交單的指控,於是,設計者在管理者和同是建築師的項目管理者指示下,往往難免把空間填滿着不同名堂的活動區。

事實是,開放式管理模式實驗進行近年半,從多個已開放的海濱共享空間可見,留白引發遊人創意,讓他們可以更順心地使用海濱,有些用法更超出管方當初的預期,帶來額外驚喜。

以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為例,它是滑板愛好者的天堂,但其實滑板活動並不在原來設計當中。是板友的青睞啟發我們增添更多動態的「期間限定」裝置,例如流動聖誕鹿車和旋轉大全盒等。倘若當初設計早把場地填滿,流動裝置和滑板活動根本無法出現,更遑論成就現在的「西環板仔公園」或「西環卡板樂園」了。

相對於傳統公園的固定裝置,海濱共享空間內的可移動裝置,意義不但在於和遊人的互動,也在其高度流動性和可塑性。看看灣仔海濱休閒站的座椅,時而會被合併以支援小賣檔,時而被收起以騰空場地搞大型運動會。如果它們都是牢牢釘在地上的傳統家具,哪不論用家的願景為何,桌椅只會死守原地,管方也無法回應遊人想法了。

顧名思義,海濱共享空間特色在於「共享」。空間要共享,必先摒棄「畫地界」的傳統設計模式。若然東面溜狗西面健身,南面長者專用北面青年優先,河水不犯井水,你踩過界我立刻舉手投訴,哪何來共享?相反,同一場地,為何不可以早上你晨運,晚間他踩板;平日一家散步,周末姐姐野餐?不同用家,互相尊重就好。設計上要避免畫地界分區域,甚麼釣魚區甚麼健身區。有魚上釣的便是釣魚區,有平地鋪張瑜伽蓆有鋼架繫健身帶的便是健身區,又有何不可?

香港寸金尺土,海濱空間更是珍貴,唯有「共享」,才可以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奇迹。
吳永順
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
http://avincentng.blogspot.hk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