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減塑膠污染 從源頭做起

2022-04-20 00:00

本港第五波新冠疫情嚴峻,新增死亡個案逾數千計。為遏止疫情進一步擴散,政府採取更嚴厲的抗疫措施,包括疫苗通行證、關閉更多處所、禁晚市堂食等。而禁堂食的措施更促使外賣的需求大增,令即棄膠餐具的棄置量大幅上升。

本港即棄膠餐具的棄置量一直相當驚人。根據環保署公布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二○一九年的廢塑膠平均每日棄置量約有二千三百二十公噸,佔香港堆填區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約二成一,當中以膠袋類最多,棄置塑膠餐具佔第二位,每日約二百公噸,全年棄置約一百四十六億件膠刀叉,即人均每年棄置約一千九百四十件。在疫情下的二○二○年,該署推算即棄膠餐具的棄置量為每日二百六十六公噸,較二○一九年增加逾三成。

即棄塑膠餐具等的塑膠垃圾已成為全球海洋及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嚴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影響人類食物鏈,危及人類健康,荷蘭有科學家便首度在人類血液中發現塑膠微粒(直徑小於五毫米的微小塑膠碎片),令人驚訝。

港府近年積極推行回收再造,但可惜並非每種塑膠料都可以循環再造。即使可進行回收,也因為塑膠回收價難以抵銷高昂的再造成本,令不少從回收箱收集得來的廢膠,最終仍是送往堆填區。加上,絕大部分塑膠物料本身極難自然分解,分解耗時可長達四、五百年,當中外賣常用的發泡膠飯盒,分解期更可達一萬年之長,所以持續遞增的塑膠垃圾只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威脅。
可降解物料仍存疑團

傳統的棄置塑膠餐具難以分解,激發了不少人的創意,探求一些易降解並可持續的物料製成餐具。有墨西哥公司創辦人發現牛油果核物質降解的速度遠較塑膠快,便利用牛油果核轉化成生物塑料(Bioplastics)並製成餐具。這些餐具跟常用的即棄餐具無異,但聲稱可於二百四十天內完全分解,相信可減輕堆填區的壓力。另有一所總部設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可再生化學品公司現正研製最快可於一年內降解的「植物塑膠」飲品樽,預計將於二○三○年推出。這款植物膠樽採用PEF (聚乙烯呋喃酸酯)製成,即以粟米、小麥或紅菜頭等萃取植物糖分來生產,相信較傳統膠樽更環保。

然而,可快速分解的餐具可否真正解決塑膠污染問題,目前仍是一個疑團。有指,部分標示為「可生物分解」(Bio-degradable)的餐具,含有一種叫聚乳酸(PLA)的生物降解材料,而PLA一般由玉米澱粉、木薯或甘蔗等可再生資源製成,如要製成容器工具,因為耐熱性欠佳,往往要混合多種化學添加劑和普通塑膠料,使用時容易構成健康風險,棄置後也容易成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面對塑膠垃圾的嚴重禍害,我認為各種可行方案都值得嘗試,但最持續可行的方法必然是源頭減廢。去年七月,港府就管制即棄膠餐具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公眾諮詢,建議在二○二五年內分階段全面禁用即棄塑膠及發泡膠餐具,禁用範圍除了包括餐飲業處所向顧客提供相關餐具外,亦同時包含銷售即棄發泡膠餐具予本地的最終消費者(包括餐飲業處所),祈求從源頭減少即棄膠餐具的使用量。我對此大表支持,惟在政策落實之前,必須在環保教育和宣傳上多加工夫,及早培養市民的綠色習慣,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自攜餐具。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
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