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開放門戶 廣納醫生

2022-05-28 00:00

醫生嚴重短缺,人所共知。按早前推算,香港於二○三○年將欠缺一千七百名醫生,其中醫管局將欠缺八百名醫生;二十年後,上述數字均分別擴大至一千四百四十九及九百六十名。由此可見,醫生人手短缺將持續二十年,供求差距更不斷擴大,公立醫院欠缺上千醫生,對醫療服務的影響可想而知。

可幸經病人組織及社會各界努力多年,終於在去年成功推動政府修例,鼓勵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工作。醫務委員會轄下的特別註冊委員會剛於上月公布首批認可醫學院的名單,容許這些院校的畢業生申請公營醫療機構的工作,並以特別註冊的形式執業五年後,可獲正式註冊。此舉有望增加本港醫生的數目,在中短期內紓緩醫生短缺問題。
星洲採認可醫學院名單

認可醫學院名單的制度並非香港首創。新加坡一直設立此制度以吸納非當地培訓的醫生,並隨當地醫生人手需求,適時調整認可名單上的醫學院數目。二○一○年,新加坡和香港的醫生對每千人口比例同樣為一點八,但新加坡於二○○九年將認可醫學院數目增至一百六十所,因此於十年後,每年約有七百五十名新註冊醫生,包括三百名當地的醫科畢業生及四百五十名來自認可醫學院的非當地醫生,令醫生對每千人口比例逐步上升至二點五。因應醫生供應已較充足,新加坡於二○二○年起調低認可醫學院數目至一百零三所。

同期的香港,新註冊醫生的人數由四百多名增至六百多名,絕大部分均來自本地兩所醫學院,令有關比例只些微上升至二。新加坡採取認可醫學院的政策,變相讓這些非當地醫學院培訓當地所需醫生,因此能在短短十年間大幅增加醫生人數,令醫生對每千人口比例上升約四成,而同期香港相關比例則只上升一成。香港在推行認可醫學院名單後,除即時鼓勵現時畢業於這些院校的醫生來港工作外,日後有志行醫的莘莘學子,更可以考慮入讀這些認可的醫學院,再回港工作,令醫生培訓不再限於本港兩所醫學院。這種仿效新加坡的方法,既可增加醫生人手,又可帶來其他醫療文化,擴闊本地醫學視野,對病人而言甚有益處。
首批名單27所非本地院校

然而,首批名單只有二十七所非本地醫學院校,全部均屬英、美及其他英語國家的頂尖學府。畢業於這些知名院校的醫生堪稱天之驕子,究竟香港的公營醫療機構能否吸引來投,實在是未知之數。由此反映特別註冊委員會是以何種尺度衡量及決定認可名單,確實值得關注。面對醫管局欠缺上千計的醫生,如果只執着於院校的質素是否頂尖,將會是緣木求魚,徒勞無功。

根據政府公布的資料顯示,特別註冊委員會的主要考慮在於醫學院的國際排名、課程內容、授課語言等,大致上可與本地兩所醫學院比擬。此中的所謂「大致」,可以理解為在一個範圍內作選擇而不是在明確界綫上作決定。換言之,委員會並非簡單地挑選國際排名高於本地兩所醫學院的院校,而是在參考各項目後,選擇該院校能否被列入名單內。因此,當委員會作出選擇時,必須謹記設立認可醫學院制度的原意,是為了增加醫生供應。由此原意出發,委員會應採取較開放的取向,當院校符合基本條件,便應列入認可名單。須知道畢業於認可院校只是跨過第一道門檻,及後仍需通過聘用機構面試,才能取得特別註冊,在公營機構工作,而行醫期間會受聘用機構及醫務委員會監督,一旦行為失當,將可能不獲正式註冊。
從醫學水平作考慮原則

首批名單之中沒有任何中國內地的醫學院,引起一番議論。內地醫學院應否納入認可名單中,在新舊政治形勢對比下,公開表達的意見甚為南轅北轍。若從實事求是的角度看,如內地醫學院能符合特別註冊委員會從醫學水平作出考慮的原則,便應列入,如不符的,便不應列入,其實不必先入為主批評特別註冊委員會,也毋須戴着有色眼鏡貶抑內地院校。

據悉,特別註冊委員會將陸續公布認可醫學院名單。期望委員會能以「增加醫生供應」為宗旨,列入更多非本地醫學院。本港公營醫療需要的,不止是精英中的精英醫生,也需要胼手胝足的實幹醫生。
彭鴻昌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