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开放门户 广纳医生

2022-05-28 00:00

医生严重短缺,人所共知。按早前推算,香港于二○三○年将欠缺一千七百名医生,其中医管局将欠缺八百名医生;二十年后,上述数字均分别扩大至一千四百四十九及九百六十名。由此可见,医生人手短缺将持续二十年,供求差距更不断扩大,公立医院欠缺上千医生,对医疗服务的影响可想而知。

可幸经病人组织及社会各界努力多年,终于在去年成功推动政府修例,鼓励非本地培训医生来港工作。医务委员会辖下的特别注册委员会刚于上月公布首批认可医学院的名单,容许这些院校的毕业生申请公营医疗机构的工作,并以特别注册的形式执业五年后,可获正式注册。此举有望增加本港医生的数目,在中短期内纾缓医生短缺问题。
星洲采认可医学院名单

认可医学院名单的制度并非香港首创。新加坡一直设立此制度以吸纳非当地培训的医生,并随当地医生人手需求,适时调整认可名单上的医学院数目。二○一○年,新加坡和香港的医生对每千人口比例同样为一点八,但新加坡于二○○九年将认可医学院数目增至一百六十所,因此于十年后,每年约有七百五十名新注册医生,包括三百名当地的医科毕业生及四百五十名来自认可医学院的非当地医生,令医生对每千人口比例逐步上升至二点五。因应医生供应已较充足,新加坡于二○二○年起调低认可医学院数目至一百零三所。

同期的香港,新注册医生的人数由四百多名增至六百多名,绝大部分均来自本地两所医学院,令有关比例只些微上升至二。新加坡采取认可医学院的政策,变相让这些非当地医学院培训当地所需医生,因此能在短短十年间大幅增加医生人数,令医生对每千人口比例上升约四成,而同期香港相关比例则只上升一成。香港在推行认可医学院名单后,除即时鼓励现时毕业于这些院校的医生来港工作外,日后有志行医的莘莘学子,更可以考虑入读这些认可的医学院,再回港工作,令医生培训不再限于本港两所医学院。这种仿效新加坡的方法,既可增加医生人手,又可带来其他医疗文化,扩阔本地医学视野,对病人而言甚有益处。
首批名单27所非本地院校

然而,首批名单只有二十七所非本地医学院校,全部均属英、美及其他英语国家的顶尖学府。毕业于这些知名院校的医生堪称天之骄子,究竟香港的公营医疗机构能否吸引来投,实在是未知之数。由此反映特别注册委员会是以何种尺度衡量及决定认可名单,确实值得关注。面对医管局欠缺上千计的医生,如果只执着于院校的质素是否顶尖,将会是缘木求鱼,徒劳无功。

根据政府公布的资料显示,特别注册委员会的主要考虑在于医学院的国际排名、课程内容、授课语言等,大致上可与本地两所医学院比拟。此中的所谓「大致」,可以理解为在一个范围内作选择而不是在明确界綫上作决定。换言之,委员会并非简单地挑选国际排名高于本地两所医学院的院校,而是在参考各项目后,选择该院校能否被列入名单内。因此,当委员会作出选择时,必须谨记设立认可医学院制度的原意,是为了增加医生供应。由此原意出发,委员会应采取较开放的取向,当院校符合基本条件,便应列入认可名单。须知道毕业于认可院校只是跨过第一道门槛,及后仍需通过聘用机构面试,才能取得特别注册,在公营机构工作,而行医期间会受聘用机构及医务委员会监督,一旦行为失当,将可能不获正式注册。
从医学水平作考虑原则

首批名单之中没有任何中国内地的医学院,引起一番议论。内地医学院应否纳入认可名单中,在新旧政治形势对比下,公开表达的意见甚为南辕北辙。若从实事求是的角度看,如内地医学院能符合特别注册委员会从医学水平作出考虑的原则,便应列入,如不符的,便不应列入,其实不必先入为主批评特别注册委员会,也毋须戴着有色眼镜贬抑内地院校。

据悉,特别注册委员会将陆续公布认可医学院名单。期望委员会能以「增加医生供应」为宗旨,列入更多非本地医学院。本港公营医疗需要的,不止是精英中的精英医生,也需要胼手胝足的实干医生。
彭鸿昌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干事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