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山奇特歷史建築 保育界冀正名「啹喀廟」
2022-05-30 00:00
(星島日報報道)被視為房屋供應重鎮的粉嶺皇后山,居民今年陸續入伙,屹立於後方山丘的三級歷史建築「印度廟」也開始聲名鵲起,吸引不少遊人慕名參觀。因應關於古廟來龍去脈的資料一直不多,有民間保育人士自發搜集資料,替該座灰綠色六角形建築物撰寫首份整存的保育報告。他們從早年圖則首次發現,地面上與古廟建築形成一體的六個三角形石屎結構,昔日原是注滿了水的水池,認為可正式印證古廟獨特的三尖八角設計,靈感是源自蓮花。報告亦嘗試替古廟「平反」,因保育人士從圖則發現,應以「啹喀廟」的名稱來形容廟宇,因歷史顯示印度士兵卻從沒有在該處駐守,冀古辦考慮更正其名字,更好反映該段駐軍歷史。
「印度廟」隱藏在一處清幽的小山丘上,從皇后山徑路口旁邊公廁沿路直上,再沿鐵絲網進入山徑斜坡,徒步直上大約一百五十米,就可看見該座由六個尖頂構成的建築。儘管古廟外形獨特,過去卻一直沒有文獻記載其設計起源,但建築保育師任明顥卻在數年前參與活化屯門歌頓軍營時,機緣巧合下認識了一群曾駐港的啹喀兵,留意到本港僅剩下兩座與他們有關的建築,因此特別對其中之一的「印度廟」進行研究,早前完成一份長達五十五頁的保育報告,並提出兩大發現。
地面三角形石屎結構原為水池
「起初也一直不知這些三角結構的用途或用意,只見到很多渠,找了很久也無頭緒,所以在發現這個情況後,我們也十分開心。」他又表示,從一份新佛教的傳世經典中,亦發現一個尼泊爾神話故事,流傳當地首都加德滿都昔日原是一個大湖,有一天出現了很多神仙,結果在湖中出現一朵蓮花,代表加德滿都開始發展,細問曾在港駐守的啹喀兵,很多也認識這個經典故事,亦正好對照古廟的蓮花設計。他說:「這座廟宇當年既然是給啹喀兵使用,自不然用一些與尼泊爾有關的傳說或神話去建造。雖然這個是推測,但我們覺得很合理,也反映這座廟宇缺乏印度元素的原因。」
以尼泊爾傳說或神話建造
不過,任明顥表示,古辦的網站或文件,均只是概括描述廟宇與啹喀歷史有關,而官方文件所用上的名字,甚至是掛在廟宇外的介紹牌,也是用上「皇后山印度廟」的名字。他們亦從昔日圖則發現,當年是用上「啹喀廟」的名字,不明白廟宇的名稱為何日後被改掉,認為有需要為此「平反」,因廟宇附近昔日軍營的士兵,所信奉的雖然是印度教,但實際使用廟宇的卻全是來自尼泊爾的啹喀兵。
他指出,若繼續沿用印度廟的名稱,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用回「啹喀廟」的名稱,亦是尊重昔日的一段駐軍歷史,「最早期在港駐守的英國駐軍,確實是以印度兵為主,但其後已僱用啹喀兵,佔了百分之四十二;如果用上印度廟的名字,即與印度有關,但印度士兵卻從沒有在這裏駐守,駐守的是啹喀兵,他們雖然信奉印度教,但卻不是來自印度的士兵。」
皇后山公屋入伙聲名鵲起
隨皇后山公屋落成,古廟近年開始聲名大噪,慕名前往遊人愈來愈多。他提到,網上曾流傳一段影片,顯示一批與印度教有關的人士,去年底曾嘗試自行維修本身屬政府建築的古廟,雖然他們其後已被「叫停」,卻令古廟無端多了很多水泥修補的痕,又指現時沒有正式路徑前往廟宇,容易衍生安全問題,呼籲當局正視,並稱已把有關研究提交予古辦,希望當局日後在廟宇作出一些保育決定時,能有多一個參考基礎。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