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童黨欺凌影響深遠 心理創傷不能忽視
2022-07-10 00:00本月十一日本港再次發生童黨欺凌事件,一名十二歲女童因在網上與人有言語爭執,遭五名十二至十九歲少女帶到唐樓天台動私刑,女童慘被連環掌摑至少二十一巴掌,導致臉部紅腫,其父親發現有異,馬上報案,同時間網上亦廣泛流傳事發的影片,隨即引起大眾熱議,事件再次引起社會對童黨欺凌問題的關注。
被嘲笑轉校終變隱蔽青年
香港的童黨欺凌問題日趨嚴重,近兩年已有不少相關的欺凌影片於網上流傳,較轟動的有二○二○年初的「牛丸事件」,一名十五歲女童因感情糾紛,被一名綽號「牛丸」的十七歲少女及同黨十五歲女童掌摑最少三十二巴掌及十六度拳打腳踢,並被拍攝私處;二○二○年六月「德貞女子中學欺凌事件」,一名德貞女子中學中一女生被六名同學欺凌,被掌摑二十八巴掌,更被人用沙桶鐵蓋拍打手臂和頭及逼吃沙,女生面部及手腳出現多處傷痕;二○二一年三月,一名十四歲中三女生,因私人糾紛,被兩名十三及十四歲的同校女同學又掌摑十多巴掌又用腳踢,還須跪地被粗口指罵。以上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學童間普遍存在着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的欺凌問題,且無間斷發生着。香港救助兒童會於二○二一年五月發表的報告指出,每四名學生便有一名曾在校園受到欺凌,情況之嚴重不能忽視,因為童黨欺凌會對兒童的心理影響極為深遠。
我曾接觸一名男生,中一時常被同學嘲笑。每當在小息時,他在課室門外總會聽到同學在嘲笑他肥胖和很多頭油,他很不開心。他想在學校裏有朋友,但他覺得同學不喜歡他,感到那些同學存有惡意欺負他,可是他沒想過向老師投訴,一方面他沒有實質的證據,怕老師不會理會。另一方面,他認為若老師真的去了解,恐怕後果更嚴重,那些人會向他報復,結果會對他欺凌更甚。他當時選擇的面對方法是避開,或不願回校,漸漸他因缺課太多而需要留班。他在重讀一年後決定轉校,不幸的是在轉校前,他因被欺凌而患上了社交焦慮症,以致他轉校重讀中一時也面對着很多阻礙,他曾多次回到校門前,會感到肚痛,接着便請假回家,因此缺課情況很嚴重。此外,他的性格亦變得較為敏感,常覺別人在嘲笑他,自信心很低,不容易信任人。他共轉讀了三所中學,重讀中一五年,最後輟學。後來他確診患上社交焦慮症及抑鬱症,成為一名隱蔽青年。他現年二十一歲,情況並沒有任何改善,大家從這個案可看到由欺凌開始,對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有多深遠的負面影響。
被欺凌者成欺凌者作報復
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也皆會承受到深遠的負面影響,有研究指出,欺凌者成長後較易有攻擊性傾向及抑鬱,犯法率比沒有欺凌人的人高,而被欺凌者的性格則傾向較內向、害羞、社交能力較弱並缺乏自信,因此,當他們被欺凌後未必會即時表達出來,亦不敢發聲,因怕破壞與朋友的關係或會被人責備。而當有新「被欺凌者」出現時,曾被欺凌過的人,可能會加入一起欺凌人,最終成為欺凌者,作出報復。被欺凌者的性格可能會對外界變得較為敏感,對人猜疑不信任,社交退縮、經常焦慮並感到懼怕、自信心低,長遠就會影響其學業、社交、自我形象及事業發展。
正視童黨欺凌現象,學校、家庭和政府都有責。學校方面,可制定和諧校園政策,以保護每位同學免受欺凌,亦須加強老師處理欺凌事件的技巧,預防性的教育及補救性的輔導工作是很重要的。學校切記不能為保聲譽,對童黨欺凌事件息事寧人。
和諧校園政策加強處理技巧
此外,學校可訂立校本課程,除了加強提升學生的解難能力、社交技巧及學習如何保護自己,還要灌輸道德觀念及守法意識予學生,特別是網絡守法在現今社會尤為重要,部分青少年都會認為在網絡世界裏,不會被人知道其真正身分,因而作出不顧後果並違法的事,提升守法意識,有助對抗欺凌。輔導被欺凌者是必須要做的補救性工作,須協助他們處理由欺凌事件所帶來的恐懼及憤怒,免得他們存在報復心態及心理創傷。
教育欺凌事件的旁觀者也是有需要的,若旁觀者能有更多同理心及不再懼怕自己會成為下一個被欺凌的目標,就不會袖手旁觀。在家庭方面,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家長須多關心並管教子女,了解子女的學習和社交情況,留意子女有否出現情緒上的異樣、身體的損傷或經常性流連街外,如懷疑子女有被欺凌,或欺凌別人,須即時處理,以免事情惡化,另外,監管子女的網絡活動也是重要的,免得子女在網絡世界中做了違法的事。最後,政府方面,要做好防治工作,多撥資源予不同機構及學校,讓其發展青少年服務工作,特別是外展社工服務,他們可說是最前綫並最直接教導邊緣青年的專業人士,有助減少童黨欺凌事件的發生。
我們必須正視欺凌問題對學童帶來的影響和威脅性,採取一切有效措施,及時制止和處理。我深信生命會影響生命,讓孩童感受被愛,才會懂得學習去「愛」。「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羅馬書13︰10)要欺凌不再與消失,就只有彼此在「愛」中成長,學習包容與接納。
鍾志源博士
香港輔導及心理學會副會長、英國特許心理學家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