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綠色建築為城市降溫

2022-08-01 00:00

香港的氣溫持續上升,二○二一年為本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年熱夜有六十一天,酷熱天氣則有五十四天,兩者都打破了二○二○年創下的紀錄。天文台在今年四月便發出酷熱警告,成為香港歷來最早首次發出酷熱警告的一年,同樣地,歐洲熱浪正在持續,相信香港也不能倖免。

本港天氣愈來愈熱,再加上人口密度高,高樓大廈林立,置身街頭感到分外辛苦。中文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吳恩融指出,這是因為密集的建築物會形成一道道巨型擋風牆,加上街道狹窄等原因,阻擋地區的通風廊,減低風速,影響風向流通,令熱氣結聚,難以吹散。他早前就透過氣候數據,模擬本港不同地區的通風情況,指出旺角、銅鑼灣、觀塘及荃灣等鬧市是無風重災區,溫度較其他地區高出攝氏三至四度。

酷熱天氣使人渾身是汗,容易令人心煩氣躁,甚而情緒失控。外地如英國、墨西哥、南非、希臘、美國、芬蘭等地都有研究數字顯示暴力犯罪與熱浪之間的關聯。高溫同時對人體健康帶來威脅,尤其是長期暴露於酷熱和潮濕的環境下,如沒有及時補充足夠水分,就有機會觸發如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疾病,當中如中暑未有及時醫治,更有機會導致細胞壞死、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有本地專家指出中暑的死亡率可超過一成。二○二○年八月,日本遭逢接連的酷熱天氣,該月單是東京都便有多達一百八十七人死於中暑,屬當地前所未見的情況。

為了解暑,不少人會選擇留守在陰涼的環境,特別是室內冷氣場地。然而,冷氣需求增加,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也隨之增多,這樣惡性循環下,不但令地區的熱氣上升,還會加劇氣候暖化,令環境和生態持續失衡,造成更多如熱浪和颱風的極端天氣。

去年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了《戰勝高溫:城市可持續降溫手冊》(下稱《手冊》),指城市因為熱島效應的影響而迅速變暖,各地應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以降低城市溫度。《手冊》提及城市降溫的策略,包括在城市的範圍內減少熱量、減少建築物的製冷需求,以及有效令建築物製冷等,並同時舉出全球成功例子,顯示如何透過綠色建設令城市降溫,值得我們取經。
「節能綠建」的減碳策略

如哥倫比亞麥德林從二○一六年到二○一九年共建了三十六條綠色走廊、十八條主要道路和十八條水路,佔地超過三十六公頃,有調查顯示,這個綠色走廊所在地的氣溫已下降了攝氏四度;加拿大多倫多實施了世界上最大的湖水源冷卻系統,並促進再生能源的生產;中國廣州市政府在珠江新城開發核心區採用區域集中供冷,使該區域局部環境溫度比使用分散式冷卻系統降低了攝氏二至三度。

為應對氣候變化,香港已定下減排放的目標,力爭在二○三五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從二○○五年的水平減半,其中有提及「節能綠建」的減碳策略。綠色建築已成為近年城市建設的大方向,而香港也陸續出現了不少綠建環評的新建築,如建造業議會轄下的零碳天地便全面實踐環保概念,該地除種植超過百種植物,還採用創新的「層格」種植方式鋪設大片草坪,最底層設有排水系統和儲水植物盆,有助減少灌溉次數,而中間安裝複合過濾網,防止水分淤塞,令小草愈長愈茂盛,形成可持續、節能和節約用水的綠化生態系統。

綠色建築可令城市降溫,緩和氣候變化,同時可為市民帶來舒適宜居的環境。零碳天地是很好的示範,我期望香港有更多綠色建設,加快城市可持續降溫的步伐,令香港成為世界宜居城市的典範。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
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