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而行|雙重身分認同

2023-04-13 00:00

身分認同是「人心回歸」的指標,市民對香港人的認同感普遍強於對中國人,留下國民意識薄弱的印象。港督命名街道、皇冠徽號郵筒和英式赤紅電話亭碩果僅存,儘管為特區抹上殖民色彩,尚有保育歷史記憶的意義。然而在《國歌法》實施後,國際體壇於欖球、棒球、冰球賽相繼出現錯播國歌事件,令本應獲得喝采的運動員捲入體育會的管治問題,更令香港人能否維護國家尊嚴再成話題。
常見民調存誤導性

坊間對身分認同的討論,往往基於民調機構的問卷調查。不少調查以非此即彼的方式設計,受訪者需要回應自己是中國人、香港人或其他混合身分。

這種設計的問題是,市民必須從中抉擇,兩者不可兼得,又二者必居其一。如果市民對兩種身分同等重視或漠視,可以怎樣作答?更誤導性的是,兩種身分被隱然對立起來,即香港人認同感愈強,中國人認同感一定愈弱,永遠得不出兩者皆強的結果。

為突破盲點,民主思路要求市民對兩種身分的認同程度獨立評分,得出截然不同的結果。我們發現,多數市民對中國人和香港人兩種身分均擁有強烈認同,反駁「愈愛港,愈反中」的錯誤理解。雙重身分認同一直是社會大多數,雖然在修例風波期間驟跌,但已逐步回升,並自去年起重新成為香港市民的主流身分。
愛國愛港先決條件

我們的調查每半年進行,上期正值回歸25周年,慶典氣氛高漲,令雙重身分認同急升逾6成,創歷史新高。慶典過後,今期稍降至5成,惟仍高於七一之前的水平。

這個現象證明兩點:一、宣傳推廣能收一時之效,所以市民的身分意識在活動期間被強化,並在落幕之後回復;二、市民已經擺脫2019年的陰霾,因為該年之前,雙重身分認同的佔比一直維持在5成至6成之間,現在正好重回過去的平衡點。

內地與香港一衣帶水,休戚與共,雖然生活方式各有特色,但是血緣、地緣、社緣有更多共通之處,使中國人與香港人身分相輔相成。認同中國人身分未必等於愛國,認同香港人身分亦未必等於愛港,不過同時認同兩種身分卻是「愛國愛港」的先決條件。

傳承中國人的歷史文化,持守香港人的核心價值,建立鞏固的雙重認同,將會是凝聚人心和力量的最大法寶。
潘學智
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研究)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