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論壇|營造「可持續」基建 拓香港未來的路

2023-04-14 00:00

最近《跨越2030年的鐵路及主要幹道策略性研究》的公眾諮詢悄然落幕,這項研究主要涉及制訂遠至2046年以後香港的運輸規劃,建議興建3條策略性鐵路: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中鐵綫、將軍澳綫南延綫,以及3條主要幹道:北都公路、沙田繞道和將軍澳——油塘隧道,目的是拉動發展、加強連繫及提高效能,期望加強未來新界北及北部都會區與市區的聯繫,並且增加連接與內地的交通基建。
運輸規劃要治標兼治本

與以往一貫運輸發展策略一樣,今次研究可視為追趕汽車增長。從2012年至2022年,香港的道路總長度增加了6%,但同期汽車執照增加了24%,所以運輸效能下降是源於汽車增長失控,抑或是無路可行?

交通運輸現時佔本地溫室氣體總排放的20%,亦是噪音及其他空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以建議興建的北都公路為例,公路連接的元朗區和北區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均是高健康風險時數最長的地區之列。北都公路增加的交通流量,將進一步威脅日後該區250萬居民的健康。似乎研究並未積極配合政府銳意推行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和《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也並未針對汽車增長下工夫。

另一方面,大型道路及鐵路雖然有利於長途的交通往來,但常會將鄉郊社區分割,使小社區短距離交通不便,甚至斬斷社區內的連繫,與加強連繫的規劃目的背道而馳。以錦田為例,西鐵(即現今屯馬綫)和3號幹綫以地面走綫興建,把錦上路以南的社區切割,在生境損失以外,還切斷村落之間的通道及社區連繫。

此外,研究建議的交通設施,主要是接駁到現有的交通網絡中,而現有路綫的負荷似乎被忽略。以港深西部鐵路為例,現時屯門至市區一段的屯馬已處於飽和狀態,若接上港深西部鐵路,加上原來洪水橋新發展區的人口,屯馬綫將不勝負荷,反而不利運輸效能。
妥善規劃減環境影響

交通基建對環境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目前,港深西部鐵路的選址,將影響具極高生態價值的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區域,該處是候鳥過冬和補給的重要生境。在北部都會區的規劃中,亦計畫將尖鼻嘴至白泥劃為海岸保護公園及海濱長廊,如建議鐵路採用地面或架空道路方式,將嚴重破壞海岸公園景觀,亦對生態造成嚴重干擾。

即使是興建隧道,也需要佔用周邊土地作後勤工地;作為跨境基建,該鐵路還需要預留土地興建關口等設施,剛結束的公眾諮詢是大大低估使用土地及對環境的影響。同樣,建議的沙田繞道,雖然預計主要使用隧道貫通新界北和西九龍,相比地面及架空道路對生境的破壞較低,但仍然需要仔細考慮通風大樓、隧道入口及隧道收費設施等選址,減少環境破壞。沙田繞道預計貫穿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城門郊野公園、金山郊野公園及大範圍的食水集水區,所以亦須關注現時未受郊野公園條例保護的集水區範圍及水務設施。

整體來說,今次研究中各道路或鐵道基本上是分流性質,即是為已有的路綫提供更便捷的路綫。在「有路可行」的前提下,有關當局應該更有空間營造「可持續」運輸基建,吸取以往大型運輸基建為人詬病的教訓,投放更多資源予保育環境及維護社區,以可持續的規劃思維,拉動低碳發展、加強城鄉連繫及提高宜居效能。
鄭睦奇
綠色力量總監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