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逾7成學生日做運動少於1小時
2023-08-01 00:00
(星島日報報道)運動有益身心,但小童群益會調查發現,逾7成受訪學生每日運動時間少於1小時,每周運動7小時或以上者,較疫前大跌29%。63%受訪學生因課業繁重而無時間做運動,有家長坦言兒子平日忙於溫習,難到運動場館,僅在家中以虛擬運動取代。有資深體育教師認為,虛擬運動強度有限,難以改善學生體能,建議家長與子女以遊戲「過關」方式,進行傳統運動項目,提升運動動機。
小童群益會今年初以問卷、電話等形式,成功訪問801名年齡介乎6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結果發現,近62%人運動量屬於「不活躍」或「低度活躍」水平,近73%人每周運動量少於7小時,半數人每日運動僅半句鐘,較2018年疫前進行調查,比例增逾1成;不足3成人每周運動7小時或以上,較疫前大跌29%;與父或母進行親子運動的學童比例,分別僅22%和31%。
逾6成人歸咎課業繁忙
家長龍先生的兒子即將升讀小四,他稱每周會花至少5天,和兒子玩混合網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的新興運動「三葉球」,每次約1小時,但遇到天氣欠佳,或適逢考試周,便在家以虛擬運動取代,「在平板電腦下載運動應用程式,可以一邊玩遊戲,一邊做運動」,建議政府在室內運動場預留房間,發展虛擬運動,將科技和運動普及化。
總幹事劉翀認同虛擬運動有助提升活動量,並建議學童在溫習期間,訂立15至20分鐘休息時間,在家進行踢毽、彈力球等新興運動,家長亦應以身作則,親身陪伴子女做運動,「運動能幫助學生更加集中,睡眠質素提升,親子關係亦更緊密。」
倡親子訂立運動目標
然而,資深中學體育科教師施富強認為,虛擬運動的運動強度、攝氧量、肌耐力等訓練,不及帶氧運動,無法完全取代傳統運動項目,「但郁動總比坐着看電視好」。他建議,學生可於課後與同學進行籃球、足球等群體運動,在家中可做簡單拉筋;家長亦可與子女共同設立運動目標,以遊戲「過關」的模式互相鼓勵做運動,改善體能同時增進與同儕和親子關係。
小童群益會亦建議,學校適度調節測考要求,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參與體育活動,而政府亦宜把握體育盛事的時機,舉辦更多兒童可親身參與,而非只是觀賞的活動。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