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糧食危機 基因編輯農作物無限可能

2023-12-14 00:00

基因編輯技術近年被應用在農作物上,以應對糧食危機。
基因編輯技術近年被應用在農作物上,以應對糧食危機。

氣候異常下,近年乾旱、水患、蟲害不斷,全球農作物產量銳減。各國保護主義抬頭,供應全球40%食米的印度為保障國內供應,7月起禁止出口大米,加上俄烏戰事等地緣政治因素影響,糧食危機正進一步靠近。食物科技(FoodTech)的竄起,將掀起未來餐桌上的革命。本報訪問多名本地科研精英,將一連三集聚焦基因編輯農作物、人造肉及發酵替代食品的科學原理和發展進程,探究未來食物的無限可能。

吃一顆番茄可穩定情緒、額外增加維他命D,還有不苦的芥菜、遇雨不發芽的小麥、減少褐變的薯仔等,均是基因編輯後的成果。根據預測,世界人口在2050年將高達91.5億人,惟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指出,若維持現今的農業模式,屆時全球農作物的產量會減少30%。專家希望利用「基因剪刀」CRISPR,控制農作物的基因,達至精準、快速育種,增強作物的抵禦能力和產量,以應對未來的糧食危機。

「CRISPR/Cas」是原核生物中的適應性免疫系統,當中的「Cas9」蛋白質與引導核糖核酸(sgRNA)結合後,能精準尋找和剪斷基因組中的目標DNA(去氧核糖核酸),待細胞自行修復,藉此增加、刪去或修改DNA。科大生命科學部教授李凝指,CRISPR可以針對性地刪除生物體細胞基因組內的特定DNA,令該基因的功能喪失,同時使該生物體呈現不同的外表表型或生理變化。
資源不足影響食品科研發展

以日本研發的基因編輯番茄「High GABA」為例,番茄作為生物反應器,會自行合成γ-氨基丁酸(簡稱GABA),有助放鬆、紓緩情緒,惟其他番茄基因也會產生阻礙合成GABA的酵素,當地大學團隊利用CRISPR反覆剪切,使相關基因失效,使番茄內的GABA比一般的多約5至6倍。不過,食用該種番茄的功效,目前未有科學定論。

中大卓敏生命科學教授暨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比喻,基因組像一篇由基因組成的文章,基因編輯是修改已寫好的文章,而轉基因技術是插入外來文字。他說,基因編輯比常規育種更快產出新品種,也能製造出目標基因異變,幫助農作物改良,惟目前技術仍有「脫靶效應」的缺點,即錯誤地改動了非目標基因,因此,目前技術的研發重點是高效、專一化和去除脫靶效應。

本港有不少基因編輯技術的相關研究,但多在醫學上,例如中大醫學院團隊與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通過臨床試驗,證實以基因編輯修改免疫細胞T細胞,治療晚期肺癌的可行性。此外,港大亦有研究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操控黃酮、木質素等次生代謝途徑,提升穀類非食用部位等轉化為生物乙醇的效能。
起步成本以千萬元計算

惟在開發農業產品上則未有相關成果,據悉與本港食品科研資源有限有關。3位專家不約而同地談及成本問題,香港食品創新科技及安全中心食品科研項目經理文嘉敏博士指,本地缺人才、缺資金、缺空間,窒礙整體食品科研發展,「研究人員有想法卻難以實現,做實驗最基本需要儀器,需與化驗中心或食品工廠合作,部分更到周邊地區做,不能說是『香港製造』了。」

林漢明說,要在香港開發基因編輯農作物,預計起步成本以千萬元計算。除此以外,他認為,香港會遇到的難題是缺乏清晰規管制度、大規模田間測試用地,以及內地和國際市場准入。李凝不諱言,「即使可在內地進行田間測試,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一項轉基因農作物產品的開發和批准上市。」他指,香港可重點進行作物育種和食品開發的上游研發工作,需要土地和資源相對較少,「但大規模和長期的田間測試以及放大生產,應在大灣區合作下進行,成立大灣區產、學、研聯合基地不乏為好的開端。」

本地獨自開發面臨實際層面的考驗,如從外地進口基因編輯農作物,則需思考有否監管需要。事實上,有關問題在各地引起爭論(見表)。翻查資料,日本和美國已有基因編輯農產品上架,不受基因改造法規管理;英國今年3月修訂《基因技術法案》(Genetic Technology(Precision Breeding Act)),允許以基因編輯進行精準育種。
倡參考內地監管制度

歐盟裁定有關農作物須受嚴格監管,不過歐盟委員會在今年7月正式呼籲修改法規,分開對基因編輯與基因改造生物的限制,建議放寬監管。林漢明指,理論上基因編輯所產生的變化結果,都可能在自然突變中發生,過程有步驟會用上轉基因技術,最後會將轉基因片段移除,故規管上的差異,是視乎各地以基因編輯的過程還是結果為評估標準。

上述標準能否套入香港,專家各有意見。文嘉敏認為,必須作出嚴格規管,需要進口商多方面證明有關產品的安全,並要求在產品上作出標示,「消費者接受與否也好,亦應該有知情權,像近年食品會標示致敏源一樣。」

李凝坦言,本港未必有資源和能力,去審核和監管有關產品。他說,最方便的做法是接受已通過內地、歐盟或美國當局審批的產品入口,「香港公司也要遵守有關標準,到上述其中一地進行田間測試和安全評估,取得當地認證後,再將產品帶回香港市場銷售。」

林漢明則指,香港與內地食品交流頻繁,而內地又是農產品最大市場之一,建議參考內地監管制度,在港成立其中一個大灣區驗測和認證中心。他強調,「食品科學、農業生產、可持續環境應該三位一體地綜合考慮。」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經基因編輯的天然種植蔬果,未來會否可「以一抵百」,只吃一種蔬果,也可攝取保健產品含有的所有營養價值?林漢明說,在科學理論上,基因編輯蔬果可以富含保健產品所提供的營養價值,可以用作加工製作保健產品的原材料,但他個人認為,還是食品多元較能獲得均衡營養。

實際上的可能性多高,李凝說,「若能把人工智能(AI)應用在分子設計或合成生物學上,是有可能的。」他笑說,人工智能與多組學以及基因工程的結合,將改變農林作物的育種和生產,「相信那一天比我們想像的更快到來!」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