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社科文學院合併 構思前衛具現實考量
2024-01-12 00:00浸會大學近年積極推動跨學科教育改革,其中一大舉措是準備將有逾半世紀的文學院和社會科學院合併,合併方案將於下周一提交教務議會審議,但大批師生連日反對。方案旨在擴闊學生視野,以應對科技急速發展帶來的變化,然而跨學院合併在香港屬於新事物,師生存有疑慮是難以避免,校方宜多加解說,釋除疑慮,令合併落實事半功倍。
師生憂合併後被矮化削資源
浸大擬在7月合併文學院和社會科學院,將兩院轄下13個學系,合併成4個學部。校方自去年4月起舉行8場工作小組會議、逾40場諮詢會,收集師生的意見。可是,86%受訪的浸大教職員和學生均反對合併,認為諮詢不足、合併時間太快,要求暫緩計劃。
校方提出合併方案,與這兩個學院近年收生下跌有密切關係。本港學生及家長相當現實,入大學選修學科並非完全為了求學問,而是為了畢業後可輕易找到高薪厚職。在現今社會非常重視STEM課程,醫科、工程、資訊科技等學系備受追捧,而文學、哲學、歷史、藝術等學系越來越少人報讀,皆因擔心畢業後未必可找到工作。校方強調,做教育的永遠要向前看,眼見世界在變,而且變得很快,須幫助學生適應畢業後所面對的複雜社會問題和挑戰,而跨學科研究有助拓闊學生視野及豐富其知識領域。
此外,浸大也想通過合併來整合資源。畢竟文學院和社會科學院的學科越來越不吃香,無法像傳理系般為浸大打響名堂,為大學創收,可由一個學系升格成為學院,故將這兩個學院合併,以便能更有效運用資源,並整合出一些跨學科課程,以配合新學院的策略及持續發展。
儘管校方強調合併後,各學系的名稱和身份不變,但仍遭師生反對,究其原因是擔心合併後,原先兩個院長將只剩一個院長,誰主誰副便成了矛盾所在。教職員也憂心各學系會被矮化,影響到學系獨立自主,並憂慮某些學科依然收生不足,隨時可能被削減資源,故堅持推跨學科課程沒問題,沒必要將兩個學院合併。
教職員的憂慮是可以理解,因大學也講求績效指標(KPI),尤其當講師要升職或續約時,校方往往以其在學術期刊發表過多少篇有份量文章作量化指標。人文學科不像醫科可產生大量研究成果並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上,因有關研究未必可面向國際,學術圈子所關心的並不一定是社會大眾最關心的話題,以致在爭取研究撥款,或在年終評核方面,均遠遠不及其他學院。
人文科學有價值勿妄自菲薄
事實上,跨學科研究以至跨學院合併所產生的協同效應是國際大勢所趨,師生們不能太短視,宜以更前瞻目光武裝自己。新加坡國立大學2021年便將文學和社會科學院跟科學學院合併為科學和人文學院,徹底打破了自然科學及人文科學之間的疆界,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解難能力,應對疫後嚴峻挑戰。
疫後生成式人工智能(AI)呈爆發式發展,固然需要STEM知識,也需要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知識。語言、藝術、歷史、經濟學、哲學、心理學和人類發展學課程,能夠教授學生批判性思維,並從哲學和倫理學層面上思考,這些技能有助提高AI解決方案的開發和管理。從新加坡國立大學將文理學院合併,故有意修讀人文科學的學生不宜妄自菲薄,切勿視為無用的學位,因人文科學旨在教授學生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同理心和包容等價值觀,正是理科所欠缺。
對本港大專院校來說,跨學院合併是新事物,完全不熟悉,故浸大想盡快通過合併方案,應加強解說,尤其是通過諮詢會與師生及校友進行討論,逐一解答其疑慮,而不是突然拒絕批出場地,以致原定昨晚舉行的諮詢會要臨時取消,予人強推的不好感覺,不利方案推進落實。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