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B獎金「懷胎十月」 用近4億出生升7.6%

2024-08-05 00:00

本港生育率不斷下跌,最新數據顯示每名婦女只生育0.75名嬰兒。
本港生育率不斷下跌,最新數據顯示每名婦女只生育0.75名嬰兒。

本港近年鬧「嬰兒荒」。去年《施政報告》施展「組合拳」措施,包括推出2萬元新生嬰兒獎勵金冀起激勵作用。適逢政策將「懷胎十月」,《星島》特意盤點期內誕育嬰兒總數,根據政府數據,截至上月17日全港有近2.6萬宗出生登記,約2萬名初生嬰兒符合領取獎勵金資格;政府亦已發放近4億元獎勵金。單計出生登記,較前一年同期多約7.6%,惟大部分嬰兒受孕期在政策公布前,未能完全反映政策成效。另公院今年初起陸續為資助體外受精治療(俗稱試管嬰兒,IVF)「加額」,但有專家指目前的40歲年齡上限,使不少懷孕意欲很強者失去機會,冀能探討放寬年齡。有私院則認為政府可探討修法,放寬使用IVF資格至已婚夫婦以外人士。
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世界人口狀況》報告數據,今年本港生育率「保持低位」,每名婦女平均只生育0.75名子女,與南韓同屬「全球最低」之列。為提升港人生育意欲,特區政府去年起推出「組合拳」措施,勞福局今年初向立法會申請獎勵金撥款時,估算本年度起出生人口可較2022年多兩成,即每年約3.9萬名嬰兒誕生。政府發言人回覆指,自去年10月25日至今年7月17日,全港有25928宗出生登記,並有20617宗為合資格新生嬰兒獎勵金申請數字;與2022年11月至去年7月數據比較,當時全港有24107宗出生登記,升幅約7.6%。

而公院IVF資助總名額今年起提升至1200個,並逐步升至每年1800個,但醫管局數據反映,夫婦經轉介至接受生育評估平均要等6至10個月,至接受IVF治療平均等約3個月,即前後約需一年;且因有40歲年齡上限,也壓縮婦女受孕機會。
期內出生登記達25928宗

港大臨床醫學學院婦產科學系臨床教授吳鴻裕指,輔助生育名額相關撥款今年4月起陸續到位,料至今年底或明年初才可看到輪候縮短。他表示,港人晚婚晚育,婦女接受IVF年齡不斷推遲,「過往中位數為34歲,近兩年瑪麗醫院患者多36歲,料很快或升至38歲」。因輪候需時,不少人更貼近「資助線臨界點」,「曾有女士交轉介信時已39歲,排隊期間已超齡。結果我被她鬧:『遲婚且試了一年才知無法自然受孕,立即預約也做不到?』」

吳續指,按過往經驗欲做IVF者人數有限,冀加額可將輪候時間減至半年內。因名額增加,有潛力為年過40歲的婦女再作評估做資助IVF,「參照英國,可做到43歲」。另他提及不孕者「付出很大努力」並成功懷孕後,易觸發「補償機制」,生二胎意欲增加。惟若在公院無剩餘凍存胚胎,年過40歲便無法再做。他說:「但不孕夫婦正正最想生,是否應多作支援?」

私營醫療「IVF高齡化」更明顯。生殖醫學科專科醫生麥思敏表示,約三分一做IVF婦女年逾40歲,惟卵子數量會隨年紀增長減少,質素也會下降,「30歲至40歲女士成功率約40%,但40歲以上降至20%」。人類生殖科技管理局統計數據指,接受IVF的「36歲至40歲」組別,由2019年佔整體約44%,升至去年約49%;「40歲以上」更由15.9%,升至16.6%。
港人晚婚IVF「40+」達16.6%

本港IVF另一限制,在於病人需有「合法婚姻關係」。養和醫院副院長暨婦女健康及產科部主管陳煥堂認為,本港法律未追上社會變化,「現今很多年輕人未必註冊結婚,又想生孩子,按目前法例卻不可能辦到」。他稱「一男一女已屬最簡單」,如開放同性伴侶、單身男女做IVF更具爭議性,但外國已有先例,政府或可考慮放寬修例,「當然社會要有很多討論,但世界正發生這些事情」。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