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教育】解開情緒腳鐐的鑰匙

2020-10-06 11:49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疫症一下子改變了我們許多的生活方式,不少人逼於無奈在家工作,其英文簡稱「WFH」亦成為人們於社交網絡的常用語。這種轉變也影響到年輕人要在家裏通過網絡學習,減少了與師長、同學見面的機會,忽然全世界的人際關係彷彿都是長距離的,相信沒有多對這距離充滿安全感!

與此同時,不少香港人的生活環境十分擠逼,彼此多了時間待在家中,或會像一起困在籠子裏,容易產生摩擦。這些生活狀況相信困擾着不少人,彼此在家庭裏多了互相爭吵、生氣,產生的情緒可能就是生活的腳鐐,使我們於物理及心理上也猶如囚禁自己一樣。成年人也未必容易處理,年輕人則更可能不懂如何解開這把情緒的腳鐐。

認識情緒 改善溝通

情緒這東西,一旦有了,許多時也連帶一些副作用,於我們心裏揮之不去,因為生氣了,很容易使人際關係有了裂痕,彼此心裏帶刺,成為心靈的覊絆。

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任何人都會生氣,這沒甚麼難的。但要能適時地用合適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地生氣,可就難上加難。」

達爾文在一八二七年寫過一本書《人與動物的情感表達》,書中提及情緒是協助人及動物適應環境。情緒基本上主導我們的行為,但現今的教育有否引導學生明白認識情緒的重要性呢?香港青年協會全健思維中心於二○一七年八月二十八日公布《情緒教育教師意向調查》,在超過四百名受訪中、小學老師中,逾六成認為目前的情緒教育不足。

瑪利灣學校相信「我們都值得被愛」,我們希望年輕人明白情緒沒有好壞之分,重點在於對自己的情緒有認識、學會表達情感,進而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及行為。我們察覺到有青少年因被情緒困擾,生活變得舉步為艱。有些個案更影響學業、工作及社交。

我們希望青少年能認識情緒、察覺自己的情緒、學懂表達情感及管理自己的情緒,進而引導學生能明白別人的情緒、改善溝通技巧及人際關係。能夠察覺自己及別人的情緒,是重要的軟技巧、軟實力,能夠適時、適當地表達情感是與別人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因此本學年我們正式開展正規情緒教育課程。

主觀解讀 影響感受

既然情緒沒有好壞之分,但為何不同人對相同事物有不同反應呢?歸根究柢,我們的情緒反應及行為皆受過去經歷影響,當我們對身邊事物有屬於自己的主觀感受,便主導了我們怎樣解讀他人的行為動機,久而久之,這「解讀機制」成一種行為模式。這些感受導致我們產生自發的生理反應,而各人的性格在面對壓力時,出於不同文化、家庭的背景,自身經歷對責任、選擇有自己一套的詮釋,加上現實、別人,以至自己眼中的自己的差異,最終表達出來的,就成為各人不同的行為或回應。

我們希望引導學生學會面對如何處理自身的經驗帶給自己的感受。無論是憂傷、恐懼、憤怒、羞恥、憎惡或喜悅,任何情緒過於澎湃,亦可使我們被操控或困在其中。

「懷着愛,同行並進」

為防止情緒成為年輕人日後的腳鐐,我們會對認識情緒採取主動的態度,將情緒教育納入正規課程外,我們也希望與大家同行,一連六篇與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生、家庭治療師、IB滿分狀元媽媽、專業社工合作,分享如何引導學生意識自己的情緒反應,主動表達及分享內心的經歷或感受。

「懷着愛,同行並進」是我們的核心理念,瑪利灣學校開展情緒教育,就是希望與青少年同行並進,與她們一起親手打造屬於自己、開啟自己心靈的鑰匙,從而學懂在類似當下的逆境之中如何自處。您願意與我們同行嗎?

(六之一)註︰小題為本報所加

文:善牧會瑪利灣學校林泳施校長、李家豪老師、心理治療師杜健良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0月6日教育版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