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耳提面命,不如自尋良方
2020-10-06 12:02
既是媽媽的角色,又是社工的身分,經常會出現角色重疊的情況。一時突然衝動,聲嘶力竭;一時突然冷靜,有所覺察領略。
這天,下班晚飯後如常地檢查孩子的功課。正不厭其煩地提點小女兒要小心運算,忽然見到正做抄寫的大女兒,未坐好十秒鐘就倒在牀上,伸展手腳在拉筋。見怪不怪,唯有耐心提示。怎料,另一個十秒後又要去洗手間,再另一個十秒後又要去飲水。短短的五分鐘內,往往來來,站站坐坐,竟然一行的生字也未抄好。無以名狀的憤怒頃刻爆發,不得不大聲咆哮以泄身心之累,看來一場母女的「嘶殺列車」快要開動。
就在千鈞一髮之際,突然覺察及思考了一下,孩子是否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呢?我大聲喝止,對她又有何用?長遠而言,能幫到她嗎?有更好的方法嗎?如何讓她能自己幫自己呢?這些問題一直纏繞腦海,終於找了一個飯後散步的機會,好好跟她談談有何良方妙法。
在一個放鬆及關心的氣氛下,孩子提出了多個可行有創意的方法,當然有些讓人啼笑皆非。有將媽媽兇狠的樣子拍下照片,印出來貼在書桌上以示警惕;有將自己關起,不完成任務不能出房門;有左右腦並用,右手抄寫左手繪畫;有播放Alan Walker的歌曲,邊聽歌邊做功課的方法等。方法因人而異,但由孩子自己說出來,就要特別的給予肯定、給予讚賞,並訂下執行的細節。
這個時候,乘機介紹α腦波(Alpha Waves)的音樂,研究指出α腦波可提升記憶力及專注力。想不到翌日,女兒真的聽着媽媽建議的音樂,乖乖坐足半小時完成任務。耳提面命或大喝責備是家長常用提醒或停止孩子不良行為的做法,可能短暫有效,但卻換成了家長的問題。就由今天開始,好好覺察,找個時機,跟孩子談談行為,讓他想想妙法,別忘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
香港青年協會 家長全動網
賴雯丹姑娘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0月6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