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圖像藝術展揭幕 探索版畫過去與現在

2020-11-02 12:29

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藝術)鄧民亮(左)和香港版畫工作室項目總監翁秀梅(右)期望透過展覽,讓大眾重新認識版畫。
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藝術)鄧民亮(左)和香港版畫工作室項目總監翁秀梅(右)期望透過展覽,讓大眾重新認識版畫。

現代打印技術先進,當3D立體也可打印出來的時候,究竟版畫的意義何在?由香港文化博物館和香港版畫工作室聯合籌劃的「20/20香港版畫圖像藝術展」,就用二十條有關版畫的問題,並配合逾九十位藝術家,超過一百三十件作品,跟大家探索香港版畫的過去與現在,發掘版畫概念及技巧的變更,讓大眾重新認識版畫這種創作媒介。

「版畫不一定要用木板印,小時候,我們都試過在手指沾上顏料,然後以指紋印指模畫;或者很多人試過用薯仔雕圖案,再塗上顏料印畫,這些作品,其實都是版畫的一種。」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藝術)鄧民亮表示,創作版畫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有一塊印板,並以該板印出來的印刷品,就已經是版畫。而版畫可作小規模量產,其中美國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金寶湯」、「瑪麗蓮夢露」系列等名作,均屬於版畫藝術。

可能很多人心中都有些疑問,現時打印技術已很先進,只需一部打印機,就可大量複製,究竟版畫與印刷的分別在哪裏?版畫跟繪畫又有何不同?鄧民亮說,這些疑問,正正就在「20/20香港版畫圖像藝術展」內解答,帶出版畫的定義和藝術價值。「展覽用二十條問題,帶出二十組展品,一步一步讓大家認識版畫的製作和關於版畫的課題,並展示不同藝術家的作品。」

他指是次展覽,共有九十多位藝術家,逾一百三十多件作品展出,利用各件展品去解釋版畫。

「20/20」限量印刷

有趣的是,展覽名稱「20/20香港版畫圖像藝術展」也有玄機,除代表籌劃單位香港文化博物館和香港版畫工作室均成立二十年外,「20/20」這組數字的表達形式,原來也常見於版畫作品上。

「版畫可以作小量的量產化,有些藝術家想做系列式的版畫作品,例如同一主題印二十張,印好後,就會在每張成品上加上編號,例如『1/20』,就是這系列作品的第一張,如此類推。」鄧民亮說,每個系列的版畫,印刷多少張,全因藝術家的想法而定。「藝術家可能會認為,印板在印了某個數量後,就開始失真,於是停止再印,所以每幅版畫的數目是有限,跟功能性地大量生產的印刷品,是有所不同的。」

雕刻刀下獨特美感

此外,版畫跟繪畫,除了製作過程不同,效果都有分別。「版畫是透過印板印出來,而印板可以是木板、銅板或石板等,不同物料所印出來的效果也不同,例如創作銅版畫,藝術家要先用工具在銅板上雕出紋理,再倒上油墨,然後才印上紙,過程中畫作產生的變化、效果和質感,都未必是繪畫上可做到的。」鄧民亮表示,透過雕刻刀在平面刻出圖案所呈現的美感,都是版畫獨有。

事實上,在電腦繪畫技術愈見成熟的今天,鄧民亮指近年很多年輕人重拾版畫藝術。「現時很多年輕人重視手工和質素,所以再次做版畫,而他們做的版畫,跟傳統上的技術和做法,也有些不同,當中有使用科技或其他媒介的版畫作品。」

鄧民亮說今次的展覽,就展出多幅香港自上世紀四十年代至現代的版畫,從中可看到不同年代版畫的技術和主題,以及如何反映時代特色。

短片AR技術「解畫」

香港版畫工作室項目總監翁秀梅表示,是次展覽中,部分展品來自該工作室的收藏,亦為展覽的教育項目和技術上作支援,以及為場內展示的版畫工作室設計等提供意見,希望工作室的設置更貼近真實。值得注意的是,展覽中除了展出多幅版畫外,也有跟版畫相關的短片,部分展品可配合AR(擴增實境)技術作展示,對藝術有興趣的年輕人或學生,可更深入了解版畫,豐富日後的創作手法。

「凹凸平孔」有「版」有眼

版畫的靈魂——印板的製作方法五花八門,但其製作的基礎,主要分為四類,分別是「凹、凸、平、孔」四大印刷分類,配合不同物料的印板,效果也有所不同。

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藝術)鄧民亮表示,「凹版」是由西方人發明,約中世紀後開始使用,做法是利用工具,在銅板上刮坑,並把油墨填入坑中,再把畫印壓出來就可以。與之相反的就是「凸版」,藝術家可用木板、麻膠板等作印板,設計好圖案後,就把不用的部分剷走,再塗上油墨印畫即可。

不同印法 效果各異

至於「平版」則是近世紀所發展出來的技術,主要用於石板,或後來用的鋁板等。「以石版畫為例,是以水和油互相抗拒的原理,再以微弱的酸,輕輕侵蝕石上已繪好的形象,之後石上就會產生一些凹下去的部分,其後再經過一些程序,加上油墨,最後就可印畫。」鄧民亮說石版畫的好處是細緻,可作較大量的印刷。最後就是「孔版」,藝術家透過印板上的穿透位,倒上油墨印畫,絲網印刷就屬於孔印,常見於印T恤和紀念品。

木刻展刀工 鑄紙易模仿

「20/20香港版畫圖像藝術展」主要分成四個部分,分別是「版畫初探」、「版畫再思」、「香港早期版畫發展(1940-1980年代)」,以及「香港近期版畫發展(1990年代至今)」,並以二十條問題,帶出二十組,共逾百件的展品,讓大家深入認識版畫。

李流丹《大澳》

這是李流丹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創作的凸版木刻畫,他以精細的刻工勾勒出水棚內外的生活,當中可看到棚屋的木板、石頭與淺灘的質感。鄧民亮指這張作品是用了長達六呎的宣紙印成,有別於一般木刻版畫的大小,這在當年來說,是很大膽的嘗試。「在這幅畫也可看到,藝術家用刀在木板上刻出的刀痕,不是手繪可做到,亦呈現了版畫充滿力量感的筆觸和綫條。」

李慧嫻《四美圖》

由陶藝家李慧嫻和香港版畫工作室合作而成,先由李慧嫻把陶藝繪畫成圖像並加上文字,再由版畫師按她的繪畫製成木刻版畫,反映版畫並非只可由藝術家親手印製,而是可跟其他單位合作。

張義《銘》

張義本身是雕塑家,他先雕出木製模具,再以紙漿填充在模具上,創作出類以浮雕的鑄紙版畫。「銘」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的紀念文字,張義借銘刻的形式,製成可隨光影變化而呈現出物料材質的作品,亦反映版畫可以不同形式創作。鄧民亮表示,鑄紙版畫的做法簡單,小朋友也可試做。

馮浩然《十一吉祥動物》

由馮浩然帶領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於土瓜灣牛棚藝術村一同創作的作品。鄧民亮說,作品源自一項社區計畫,創作團隊曾在馬頭角一帶,以瑞獸命名的十一條街考察,知道該區有很多車房,其後團隊在車房收集零件和工具,拼砌出十一隻相關的瑞獸,再配合感光劑和太陽創作的藍印作品。「這組作品也是版畫,而印板就是工具加太陽。」

黃新波《碼頭》(左上)、黃新波《賣血後》(左下)、楊納雄《報喜》(右上)、梁永泰《從前沒有人到過的地方》(右下)

魯迅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曾在上海發起「新興木刻運動」,主張以木刻版畫呼喚國民覺醒。在三、四十年代,一批因內地戰亂而來港暫居的藝術家,如黃新波、楊納雄、梁永泰,就成為本地首批創作版畫的主力,他們的作品,主要以木刻版畫,刻畫出社會百態。

記者︰陳艷玲 攝影:何健勇

大澳/李流丹
大澳/李流丹
四美圖/李慧嫻
四美圖/李慧嫻

銘/張義(左)
銘/張義(左)
十一吉祥動物/馮浩然
十一吉祥動物/馮浩然

碼頭/黃新波(左上)、賣血後/黃新波(左下)、從前沒有人到過的地方/梁永泰(右下)、報喜/楊納雄(右上)
碼頭/黃新波(左上)、賣血後/黃新波(左下)、從前沒有人到過的地方/梁永泰(右下)、報喜/楊納雄(右上)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