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現代社會需要一點「靜觀」

2020-12-17 14:05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最近跟論壇講者做了一次靜觀呼吸練習。這種練習十分簡單,筆者和不少人都懂,也做過無數次,不過這次重溫的感受卻十分不同。

講者引述「靜觀」的學術定義,我姑且簡化為「專注當下、不作判斷」。在經歷過社會動亂,目前疫情嚴峻,人心虛怯、情緒繃緊的情況下,不時讓自己有一刻抽離四周的紛擾,實在有一種久旱逢甘霖的感覺。近日網上流傳一段中大新亞學生粗言辱罵大學保安的片段,令人覺得社會撕裂造成某些人情緒十分波動,隨時會因小事而激化。講者也引述一宗極端的個案,一位虎爸因女兒犯了抄功課的小錯,意外地把深愛的十一歲女兒打死了,在醫院急症室長跪不起。

港專近年在學年初都會對學生的精神健康進行評估,今年數據顯示有約一成八的學生需要跟進,他們主要都是面對情緒及精神壓力,或者學年初的學習適應問題。全港性的調查顯示,香港的學生、教師和家長都是精神健康的高危群組。二○○八年調查,一成六學生有心理健康問題,近一成有抑鬱徵狀;同年另一個調查顯示有一成三教師有焦慮症狀,遠高於一般人口的百分之四;二○一八年一項對家長的調查,七成的母親和四成二的父親感到煩躁或發怒。

「專注當下」的最大敵人是「多工作業」(multi-tasking)。近年的科技、經濟和社會環境都促使人「心多旁騖」,以提升效率,這種行為習慣一直延伸至生活,入侵私人空間,每分每秒都在忙!我們習慣了乘車時看報章、把弄手機、回覆訊息和電郵;用餐時邊進食邊用手機辦其他事。還記得我養成這個習慣的過程:在智能手機未普及的年代,我因容易「暈車浪」,不能在巴士上看書報,為了不浪費乘車時間,找到了聽電台和錄音的方法,到處搜尋合適的收音機和錄音機……就這樣一路走過來,現時還發展到在路途上修改和撰寫文件。

近年全球流行對社會和政治問題採取極端取態,使精神健康受到更大威脅。也許推廣靜觀修習,讓人們抽身和冷靜下來,再作選擇,是適合社會大眾的一味良方。

陳卓禧
作者為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及港專學院校長,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2月17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