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習法】書海縱橫莫怠慢

2021-03-05 10:48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不論是研習歷史,還是其他學問,站在巨人的肩膊上,參考不同來源的資料或史料往往是必須的過程。故對資料的考證及分析,自然是學生的必修課。

如果對高中中史的課程有認識,相信大家也會記得課程中有一部分會提及史料的運用和局限。例如民間筆記雖存有較多細節,但卻未必可信,官修史書則可能受到當權者修飾等等。然而,對於中學生來說,可能沒有太大感覺。畢竟他們在教科書看到的,多是學界認同的正史,使用的史料也沒有太大爭議。往往是回答必答題那一兩分關於史料運用的題目,才會想起自己所學。

但當上到大學,撰寫論文時,這些知識便能派上用場。面對圖書館汗牛充棟的藏書,網上五花八門的論文,當然不是全部都可以直接引用。我們要養成一種考證資料的習慣。最基本的例子,便是看到二手資料時,如別人的論文,不要直接引用,要尋找其引用的一手資料來源。一來可以避免沿襲別人的手民之誤,二來也可以從一手資料中得到啟發,拓展論文的方向。

除了尋找一手資料,利用不同資料,互相對照也是重要一環。以筆者的經驗為例,當在族譜找到某族先輩的事迹後,也要不忘從官方史料如地方志等找對照,確保史料真確。在研究國與國之間的歷史時,史料對照就更加重要。由於古代資訊不流通,各國亦有各自立場,同一件事,往往在不同國家的史書中有截然不同的記載。舉個例子,明代中日韓之間的萬曆朝鮮之役,便因為三國史料之間的差異而眾說紛紜。要研究相關歷史,如果有多於一個資料來源,便能大大提升可信度。

如此態度,不獨是研習歷史,對於現代的資料更應如是。資訊科技發達,媒體資訊眾多,當中更有不少斷章取義的內容。將某公眾人物的話語由有條件支持變全力支持,有擔心變成大力反對,情況多不勝數。所以引用資料的時候,往往也要如檢視史料般,尋找原始資料,否則便會有所誤解。

以上內容,各位飽學之士可能覺得十分基本,我亦相信大多同學也明白其重要性。只是面對繁重公務私事,又有多少人能實踐呢?要提醒自己,也許經典的「四知」可以有所啟示——天知,地知,你知,教授也知道!

周正賢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成員,現就讀香港大學法律學院。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3月5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