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題】直資風雨飄搖三十載 議會盼教局勿忘初心

2021-03-08 10:16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陳狄安,期望教育局可維持對直資學校的初心。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陳狄安,期望教育局可維持對直資學校的初心。

在一九九一年九月推行的「直接資助計畫」,今年已步入第三十個年頭,而直資學校亦成為不少家長的選擇。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陳狄安接受專訪時表示,近年直資學校在營運上的彈性減少,包括可修讀國際課程人數和規範等,有違當年辦直資學校的原則,故直資議會盼教育局可維持直資計畫的初心,不想直資逐漸變得津校化,甚至是官校化。

現時全港有七十一所直資學校,包括中學、小學及一條龍學校,當中有不少均深受家長歡迎,每年的申請人數動輒過千,學位競爭情況相當激烈。究其原因,除了因直資學校當中,有部分是從津貼學校轉制而來的傳統名校,亦有校齡相對較淺的直資學校,提供國際課程,例如國際文憑(IB)課程、英國課程如IGCSE和GCE A-Level等,又可自訂教學語言,都是吸引家長為子女報讀的因素。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兼港青基信書院校長陳狄安接受《教育版》專訪時表示,直資學校面世近三十年,多年來面對不同挑戰,例如移民潮下,直資學校有學生流失,對以按學生人頭計算資助額的直資學校來說,或多或少有影響,期望教育局在資源調配時,明白直資學校正面對這問題。但他坦言,移民潮是大環境及社會問題,反而直資學校營運的彈性減少,受監管範圍遠較三十年前多,這方面更值得關注。

直資學校可錄取非本地生,讓校內環境更國際化。
直資學校可錄取非本地生,讓校內環境更國際化。
聖保羅男女中學是首批轉做直資的傳統名校。
聖保羅男女中學是首批轉做直資的傳統名校。

監管比津校更嚴

「『直資學校計畫』是政府根據教育統籌委員會,在一九八八年的《第三號報告書》而推行,目的是成立多元化的私立學校體制。」陳狄安指,當時政府鼓勵非官立的中學加入直資計畫,以提高私立教育的質素,其初心是為學生提供多元和優質的教育,讓家長有更多選擇。

結果,首批直資學校在一九九一年九月推行,當時的直資學校,包括一些愛國學校和國際學校,其後政府曾數次修訂直資計畫的條款,遂陸續吸引有些老牌名校加入直資行列,也有新校選擇以直資模式辦學,讓直資學校的種類更多元化。

然而,在二○一○年,審計署發表報告,指當時幾乎所有直資學校,都有帳目及行政安排混亂的問題後,政府即加強對直資學校的監管。陳狄安直言,監管的要求,比一般津貼學校更高,開辦課程的彈性也收窄,「包括在開辦國際課程上有限制,例如限制學生人數,或提升開辦課程的門檻。」

審計較密時間長

陳狄安解釋,根據政府早期的指引,直資開辦的國際課程,學生人數須比修讀本地課程少;換言之,校內有百分之四十九的學生讀國際課程都可以,但現時有些學校,只獲批三分一,甚至四分一的國際課程名額,「這跟當時容許直資學校在校本安排上的彈性迥異。」

另外,政府早期容許直資學校在財政及人事管理上有自主性,可是其後收緊政策後,要求審計的次數比較密。「有些津貼學校,可能十年都未曾審計一次,但直資學校每隔五至七年就要做一次。」陳狄安續說,審計的日數也較長,「津貼學校一個多星期就可完成,直資學校最少卻需兩個星期。」

課程優勢被忽略

陳狄安無奈指出,理解收緊直資學校辦學彈性的原因,但此舉卻影響直資學校的營運,也增加了開辦課程的掣肘。「例如限制修讀國際課程的人數,就會增加了單位成本,最終有關費用又轉嫁至學生身上,然後直資學校又被指責收取昂貴的學費。」他認為,坊間對直資的營運常存誤解,這或許是傳媒常報道直資學校的學費,卻忽略了直資為學生帶來的優勢和好處。

「直資學校其實有很大的優勢,除了課程較多元,還因為直資始終屬本地學校體系,很多初中和小學,都是讀本地或與本地有關的課程,跟私立學校是兩碼子的事,較為『貼地』,會更了解本地的事情;此外,直資有政府資助,學費相對私立學校,一定較便宜。」陳狄安表示,直資學校均設獎助學金和學費減免計畫,可供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申請,避免有學生因經濟問題,未能入讀直資學校。

不應變得官津化

此外,陳狄安認為直資學校可錄取非本地生,學費亦較國際學校便宜,有助吸納更多海外人才帶子女來港發展,鞏固香港國際城市的地位;加上直資學校為了吸引學生申請,必須自強不息,提升學校水平,才可獲家長認同,「始終家長是用腳投票,必須推陳出新。」

在直資計畫步入第三十個年頭,陳狄安指議會一直有和教育局商討,並據理力爭,希望教育局重拾當日辦直資學校的初心,保留直資學校的特色,不想直資逐漸變得津校化,甚至是官校化,「如果直資津校化,又何須做直資?」

記者:陳艷玲  圖:受訪者提供、星島圖片庫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