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經論學|贏的不同意義

2023-02-10 15:31

做人父母甚艱難,為人師表亦不易。作為家長師長,對小朋友有期望、有要求,是很自然的事。特別是在學業上,我們當然希望他們能成績優異,在未來升學、擇業的人生路上佔優。然而,近年我們也經常看到有關於學童和青少年壓力爆煲的研究調查發表,而學業更是其中的主要壓力來源,究竟要怎樣才能讓小朋友在努力裝備自己的同時,又不會令他們壓力爆煲呢?

事實上,學生因學業表現而感到有壓力,除了是因為他們擔心成績不佳會影響升學外,更深入地看,是害怕面對失敗或己不如人。當然,重成敗得失、想贏怕輸,實在正常不過。與其妄想要摒除得失心,不如想想如何因勢利導,讓他們所追求的「贏」有更深廣的意義,可能更實際。如何做到?可參考以下兩項:

第一,將「單一比賽」擴增為「多場遊戲」。若然只能參與一場比賽(學業),這場比賽的輸贏對參與者來說,就會顯得格外重要。相反,如我們參與的,不是一個,而是眾多遊戲(可以是比賽,也可以是其他非競爭性的活動),單一項比賽的得失心就被攤薄了。因此,發掘多些興趣愛好(如音樂、體育和藝術),雖是老掉牙的說法,但卻是對治、稀釋學業壓力的良方。

第二,從「與人比較」至「自我超越」。要贏人,先要贏自己。所謂贏自己,就是抱有成長型思維,有想比昨天的自己做得更好的心態。很多時候,當我們經歷挫折時,會感到沮喪,是因為我們認為目前的失敗將會是永遠的失敗。要改變這種想法,就要培養成長型思維,父母和老師可多以成長型話語與子女和學生溝通。當他們認為自己是可以改變、可以成長時,對目前的得失,就可以看得較輕了。

以上兩項,就是期望讓小朋友將「贏」的意義擴闊(從單一至多元)、加深(從看別人到看自我),以令他們有更積極正向的成長。

電郵:[email protected]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副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教師、課程發展議會學習領域委員。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2月10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談經論學|間隔交替 促進學習

談經論學|疫情下的學習

談經論學|賞罰的藝術

談經論學|學會讚美的藝術 推動孩子努力向前

談經論學|藉參與卓越教學獎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