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甄陶 - 由自動化反應到思考後回應|拼出幸福家

2023-05-19 15:19

刊登了上期文章後,有朋友回應:「你一句『多用客觀、邏輯想法處理事情,避免感情用事』,說來輕鬆,現實是與普通朋友相處還可以,換着是家人,蒜皮小事也會激發爭執。要客觀分析來處事,有點強人所難!」

以上回應,我也深有同感。大家有否留意家人在壓力下往往有固定的互動模式?父母照顧過於體貼時,子女總會嫌棄地頂撞一句:「都話唔使囉,我會㗎喇!」又或父母面口一黑,其他人自然就息事寧人。這種自動化反應,重複多年後已變得毋須思考,甚至不察覺當中的情感牽引:「唉!仲當我係3歲小孩!」又或者:「弊!媽媽不高興。算了吧!佢想點就點。」

原來,驅使着我們這些自動化行為的,是實際或想像的威脅所引發的焦慮反應。這些焦慮就好像煙霧感應器一樣,如果運作正常,可以保護我們;但如果反應過敏,便會經常誤鳴,使我們作出各種不適當甚至過激的行為。

我們如何減低過度的焦慮反應、不讓警鐘誤鳴?那便要了解思維與感覺的概念。感覺較為波動多變,容易傳染,思維則較為穩定,基於事實及邏輯的思考。我們的警鐘有多正常,有賴於我們有多大能力,區分自己的思維與感覺,進而按思維來回應。

首先,我們需要專注及觀察自己,要對自己產生好奇心,了解自己的狀況,而不是被慣常的反應騎劫,單是這轉變已能減低焦慮。觀察自己的時候,可反問一些問題,例如在甚麼情況下我會對父母有這種反應?我這種反應怎樣影響父母?再進一步,我們可以評估,這反應是我想達到的效果嗎?我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甚麼,以便向父母顯示我已是成年人,而不是3歲小孩?成熟的人可怎樣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又能尊重媽媽?

經過這些自我探索後,我們便能較容易用客觀、邏輯想法回應事情,較能阻截自動化反應的發生。網址:www.npac.org.hk


梁甄陶
本欄由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家庭服務中心社工及輔導員輪流執筆;本文作者為梁甄陶先生。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5月18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梁甄陶 - 「愛屋及烏」是否理所當然?|拼出幸福家

蘇美儀 - 初婚的衝擊|拼出幸福家

拼出幸福家|「長憂九十九」的反思

拼出幸福家|分道揚鑣的啟迪

拼出幸福家|不能放手的父母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