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衰亡是紅顏禍水?|星島教室

2024-01-08 11:55

西周衰亡是紅顏禍水?|星島教室
西周衰亡是紅顏禍水?|星島教室

臧峰宇教授在《人生三思》所言︰「歷史是智慧而神奇的老人與時俱進的不老腳步,有博古通今的卓越功能,閱讀且參悟歷史,素來被視為明智之舉。」我們小時候都聽過周幽王昏庸無道的歷史,以及「烽火戲諸侯」的惡作劇。也許我們曾經都有這樣的想法——周幽王真的肆意玩火,釀成國破家亡嗎?褒姒真的肇禍之始,要背負千古惡名?

再一次「品」讀西周史,相信可重新解讀「烽火戲諸侯」這個耳熟能詳的典故,明白歷史考證的重要性。


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的男主角乃是西周最後一位天子——周幽王。在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下,他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天下同姓的「大宗」。由此觀之,周幽王與周代國運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按歷史所載,褒姒深得周幽王寵幸,美人卻不愛笑,幽王為博紅顏一笑,竟烽火戲諸侯,衍生日後犬戎圍攻鎬京,無諸侯勤王而亡。此事在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略有記載︰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

然而,國學大師錢穆在《國史大綱》、近年《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則鮮見觸及「烽火戲諸侯」一事,反而提出周幽王廢申后及太子宜臼而代之以褒姒及其子伯服,發生奪嫡糾紛。宜臼出奔申國,幽王欲得太子而殺之,申后不與,幽王怒而伐申,申侯才進行反擊,聯同外族伐周,終致西周滅亡。

「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國史大綱》)

「周幽王取妻於西申,生平王。王或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伯服)。褒姒嬖於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曾(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那麼,周幽王並無點燃烽火和集諸侯勤王之必要,也似乎無所謂之前為取悅褒姒而有「烽火戲諸侯」之事。至於西周衰亡,則與周幽王破壞宗法制度有着直接關係,而紅顏禍水的說法則未必全然,看來褒姒背了數千年的「黑鍋」。


「烽火」究為何物?

在距今三千年的西周時期,缺乏現代的通訊技術和警報系統,當時的統治者是如何及時得悉千里之遙的邊防危機呢?在《史記.周本紀》中記載:「有寇至,則舉烽火。」悠悠的煙霧隨即彌漫在山巒間,故烽火一起,常有戰事,因此「烽火」成為詩人比喻戰亂一詞。

有關烽火制度的文獻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的《墨子.號令》:「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與城上烽燧相望,晝則舉烽,夜則舉火。」由此可知,其原理基於煙霧和光的傳播,白天放煙為信號,名「燧」;而夜間則舉火警示,名「烽」,故「烽火」又名「烽燧」。當寇敵馳騁而來,烽子(烽火台的守衛)擊鼓傳音,點燃預先放置的乾柴或舉起火棒來發送警報。其他烽子見其信號,即烽烽相傳,形成一個連續的傳遞鏈,迅速地將訊息傳遞到目的地。故烽火台多建於峻嶺之巔,又搭建大型的煙囪和燈籠,以提高傳遞效果。

然而,烽火的應用不止於發生戰亂時,據唐《通典.兵.守拒法》所載:「每晨及夜平安,舉一火……平安火不來,即烽子為賊所捉」,以確保國家日常的守備穩妥。與此同時,烽火的運用非常多樣,「聞警,固舉二火;見煙塵,舉三火;見賊,燒柴籠。」觀察者可因應煙柱、火杆的數量和顏色來判斷其中意義,例如是否需要集結軍隊、撤退或援助等。正如南宋詩人馬之純的〈烽火台〉一詩中:「欲知萬騎還千騎,只看三煙與兩煙。」只需觀烽火台升起的煙柱數量,就能揣摩敵軍規模,大大加快軍事上的應變速度,以便統一指揮和用兵調度。


小心求證 還歷史原貌

那既然烽火的最早記載見於戰國,為何又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一事?在先秦文獻中,多以寥寥數字總結幽王因寵愛褒姒而亡。至戰國末年的《呂氏春秋》才有相對詳細的記載,但只明載「幽王擊鼓」,卻隻字未提「烽火」。及後,西漢司馬遷所撰的《史記》中為此事增添了點「烽火」的情節,始令故事情節的發展結合擊鼓和烽火。在唐宋時期學者演繹下,故事越趨完整,遂成為了「信史」。然而,實際上西周《周禮》多論及用鼓而非烽火,與《呂氏春秋》最為相近。以詳考「烽火戲諸侯」故事之可信性為例,可見家傳戶曉的歷史故事也未必是本來的真實面貌。

歷史考據求真不易,誠如胡適所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此亦是習史之人必備素質。

在歷史長河中,烽火台見證了無數的戰爭與和平。千里之遙,烽火相傳,無聲地傳遞着生死存亡的訊息,每一根烽火杆都守護着邊疆的安寧和國家的和平。唐代杜甫的〈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宋代辛棄疾的〈永遇樂〉︰「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在歷代詩人的筆下,烽火的存在不僅是一種通訊方式,更象徵對家國的熱愛和守護。

如今,烽火台已成為遺蹟,但它們的傳奇卻永遠銘刻在歷史的篇章中,成為人們對古代戰爭和通訊的回憶,以及對那些邊關的守護者致敬之情。


烽火的運用

聞警:
舉二火提醒守軍提高警覺、加強戒備。


見煙塵:
舉三火代表已見敵人騎兵濺起的煙塵。


見賊:
見敵人步至則點燃柴籠。


歷史思與行

1. 周幽王雖然是天下共主,但是缺乏天子/領導者的素質。天子/領導者須具備甚麼品格?
2. 烽火既是傳訊,亦是對和平的守護。現今社會通訊發達,我們又可如何守護和平?
3. 想一個類似「烽火戲諸侯」般被訛傳、增添的史事,嘗試搜集資料,追蹤本源,還歷史原貌。


本欄逢周一刊登,由教育評議會邀請資深中小學老師及校長撰稿,以趣味手法,透過中國朝代的重要事件、史地、器物及人物,甚至朝代人物之超越時空故事,引發讀者對歷史的認識及興趣。

文: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中國歷史科科主任許茵茵、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中國歷史科老師黃彥穎

延伸閱讀:

無人機、AI、ChatGPT交融 創造教育無限可能|星島教室

電動車與零碳未來|星島教室

「小強」死因研究庭|星島教室

誰主你的將來—奇妙的DNA|星島教室

機率背後藏玄機 改變抉擇展睿智|星島教室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