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備戰中文科|卷一「閱讀能力」備試練習 課外文言文《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

2024-03-13 14:00

〈唐雎不辱使命〉《戰國策》

今日金句︰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1)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①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2)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③,故不錯意④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⑤,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⑥五百里哉?」

(3)
  秦王怫然⑦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⑧,以頭搶地⑨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⑩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⑪聶政⑫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⑬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⑭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⑮,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4)
  秦王色撓⑯長跪⑰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⑱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⑲以有先生也。」

【注釋】

  • ①其︰助詞,表示揣測、大概之意。
  • ②說︰通「悅」,高興、偷快。
  • ③長者︰忠厚老實人。
  • ④錯意︰介意、放在心上。錯,同「措」,安放、安置。
  • ⑤請廣於君︰讓安陵君擴大領土﹙秦意圖吞併安陵的措辭﹚。廣,擴充。
  • ⑥直︰只、僅僅。
  • ⑦怫﹙fú﹚然︰生氣發怒的樣子。
  • ⑧免冠徒跣﹙xiǎn﹚︰脫掉帽子光着腳。跣,光腳。
  • ⑨搶﹙qiāng﹚地︰撞地。
  • ⑩專諸︰春秋時代的著名刺客。受公子光所遣,借獻魚刺殺吳王僚。
  • ⑪彗星襲月︰指星的光芒掩蓋了月亮。古人認為人事與天象相應,此將彗星襲月將專諸刺吳王的事變聯繫在一起。下文的「白虹貫日」「鷹擊於殿」皆是以自然現象作為人事的徵兆。
  • ⑫聶政︰戰國時期的著名刺客,替韓國大夫嚴仲子刺殺相國韓傀﹙guī﹚。
  • ⑬要﹙yāo﹚離︰春秋時期著名刺客,受吳王闔閭﹙即公子光﹚派遣刺殺吳王僚的兒子慶忌。
  • ⑭休祲﹙jìn﹚︰預示吉凶的徵兆,如上文所說的事象。休,吉祥。祲,不祥之氣。
  • ⑮縞﹙gǎo﹚素︰白色衣服,此指喪服。縞,白絹。素,白綢。
  • ⑯色撓︰變了臉色,露出畏懼沮喪的神情。
  • ⑰長跪︰古人席地而坐,兩膝着地,臀部坐在腳跟上。上身挺宜離開腳跟曰跪。此形容秦王挺直了身子。
  • ⑱諭︰同「喻」,明白,理解。
  • ⑲徒︰僅、只。

【分段要旨】

  • 第一段:交代唐雎出使的背景,秦意圖以「易地」名義詐取安陵國。
  • 第二段:口舌交鋒,秦王盛氣凌人,唐雎寸步不讓。
  • 第三段:秦王以「天子之怒」威嚇,唐雎以「布衣之怒」回擊。
  • 第四段:折服於唐雎的威武不屈,秦王道歉讓步。

〈唐雎不辱使命〉文章賞析

布衣之怒 弱國使者挫強秦

常語有言「弱國無外交」,果真如此?

戰國末期,彈丸小國安陵跟強秦的一次外交爭鋒,或許可以讓我們有不一樣的看法。話說秦國在滅掉近鄰韓國與魏國後,意圖不戰而屈人之兵,以「易地」的美名詐取安陵。孰料安陵君並不就範,且派唐雎出使秦國,展開外交角力。這一場交鋒以秦王折服而作結,可謂戲劇性十足。事件的原委如何,且看《戰國策.魏策》中的篇章〈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由漢代的劉向編訂,原作者不明,料非一時一人之作。此書主要記錄戰國時期策士的游說活動,尤其是他們的言辭,同時反映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與社會風貌。本書中的不少名篇,如〈蘇秦以連横說秦〉、〈馮諼客孟嘗君〉、〈鄒忌諷齊王納諫〉等,講述謀臣策士權謀智變的故事,都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

內容分析

虎狼之心 名易實奪

〈唐雎不辱使命〉這篇史傳文,記敍唐雎智鬥秦王的經過,展現出一個弱國使者不畏強暴、不辱使命的形象,千百年來備受讚譽。

秦國在「滅韓亡魏」之後,一統天下的大局已定,只待逐一拿下其餘諸雄。此時的秦王政﹙即後來秦始皇﹚,雄視天下,把目光投向了魏的附庸小國安陵,派出使者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安陵的國土面積不過五十里而已,這個換地主張名為「易」實為奪。秦王的虎狼之心,盡人皆知。安陵君以柔克剛,婉言謝絕,他說大王以大換小的恩惠甚好,但他從先王那裏繼承下來的封地,只能守衞不敢拿來作交換。秦王大為「不悅」,安陵君於是派唐雎出使秦國與之交涉。

唐雎與秦王的口舌交鋒一來一往,是全文的精彩所在,秦王軟硬兼施,唐雎見招拆招、應對有道。首個回合,秦王以假仁假義的口肳,稱願意以十倍於安陵的土地作交換,完全是把安陵君的當忠厚老實人看,不願打他的主意。他指責安陵君「逆寡人」、「輕寡人」,一副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嘴臉。唐雎堅守護國立場、寸步不讓,重申安陵君的理據,同時態度堅決地說,千里之地也不願交換,何況僅只是五百里。唐雎這話說得直截了當、斬釘截鐵,不啻是給秦王的一記響亮耳光。

不畏強暴 針鋒相對

第二回合是「天子之怒」與「布衣之怒」的對決。秦王被唐雎的話激怒,於是以「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來恫嚇,言下之意是武力征戰。唐雎氣定神閒地反問大王,有沒有聽過「布衣之怒」。秦王諷刺地說那不過是平民脫帽赤腳,將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那是「庸人之怒」,不是「士之怒」。有道是士為知己者死,古往今來從來不乏捨身取義的「」。唐雎一連點出三名平民勇士的名字,專諸、聶政、要離。「專諸刺王僚」、「聶政刺韓傀」、「要離刺慶忌」,都是歷史上有名的行刺事件,氣貫長虹、義薄雲天。唐雎說,現在加上我就要成為四人了,並聲言「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這是要跟秦王同歸於盡的意思,兩具屍體倒下,血流五步而已。他當即亮出寶劍,秦臉色大變,挺身而跪,直向唐雎道歉說︰先生坐下來,何必這樣呢!我明白了,韓、魏都滅亡,只有安陵憑五十里地還生存下來,全是因為有先生您啊!

不可一世的秦王,不得不折服於一個弱小之國的使者,這戲劇化的一幕多麼大快人心!唐雎以區區匹夫之軀,力抗虎狼之君,凜然不可侵犯,這是何等的氣慨? 

筆法分析

人物形象 對照鮮明

戰國時代是一個大兼併、大動盪的歷史時期,社會失序,綱紀頹敗,道德淪喪,如劉向在《戰國策》的序言中所言,「夫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譎之國,興立為強。」如此政治環境,君德淺薄,一切因時而為,以救急扶危來權衡利弊,這也為策辯之士縱橫家提供了舞台。《戰國策》滙集大量謀臣策士的言行,在文學上的一大表現是擅長人物形象刻寫,且善於誇張渲染,〈唐雎不辱使命〉即為一例。本文短短四百多字,卻鮮活刻畫出三個歷史人物:唐雎英勇而沉着;秦王倨傲而偽善;安陵君堅定而委婉。作者扣住一次外交活動,在行動中展現三人的言行。秦王的「不說」、「怫然怒」、「色撓長跪而謝」,細節傳神。唐雎的沉着應對、「挺劍而起」,栩栩如在目前。

此文常為人質疑的問題是,劍從何來。試想荊軻刺秦王,圖窮匕見;專諸刺王僚,匕首藏於魚腹中,都足以證明帶劍見秦王不合常理。對此,筆者認為不必執著於邏輯的真實,所謂「講古莫駁古」,唐雎劫秦王就當一個歷史傳奇來讀又何妨?作者以誇張的筆法寫史,彰顯一種不畏強暴的精神,為弱國小民一吐烏氣,豈不快哉,有何不可?

好文章但求一個「氣」,講骨氣、節氣、浩氣,也講解氣。

電影劇中的軻刺秦王 (網上圖片)
電影劇中的軻刺秦王 (網上圖片)

〈唐雎不辱使命〉文章練習

1. 請解釋下列粗斜體的字詞(4分)

  • i. 秦王不(第一段)
  • ii. 寡人矣(第四段)

2. 試根據本文內容完成下表(5分):
  天子之怒   布衣之怒 / 士之怒 庸人之怒
例子 /  i. _________(1分) /
特點  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ii. _________(2分) iii. ________(2分)

3. 你認為唐雎引用專諸、聶政、要離的例子,目的是甚麼?(5分)

參考答案

1.

  • i.高興(2分)
  • ii)理解(2分)

2.

  • i. 專諸、聶政、要離(1分)
  • ii. 伏屍二人,流血五步 / 與對方同歸於盡(2分)
  • iii. 摘下帽子,光着腳,拿腦袋撞地 / 免冠徒跣,以頭搶地(2分)

3. 唐雎引用了專諸、聶政、要離的例子。這三位人物皆是普通百姓,並非貴族(1分)。他們同樣進行了刺殺活動(1分)。唐雎和他們的情況一樣,都不是貴族出身,而是普通士人(1分)唐雎想向秦王暗示,他會仿效三位人物,向秦王進行刺殺行動(1分)。唐雎通過上述的言論,讓秦王放棄「以地易安陵」一事(1分)。

題解

1. 第1題主要問到文言文中常見的字詞解釋題目。所謂「通假字」指的是言文中音同、音近而形體不同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情况。第1題中的兩個分題:「說」通「悅」,代表高興的意思;而「諭」通「喻」,即明白、理解的意思。前者屬於音近而形體不同,後者則屬於音同而形體不同。這樣的用法,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同學們最常聽到的例子,包括《論語》首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可以見到,掌握通假字,對同學學習文言文,有事半功倍之效。

2. 第2題屬填表題,這是一題非常容易的題目。同學須注意的是,同學回答時,到底應該用自己的文字作答,還是引用原文作答。一般而言,除非特別注明「引用原文作答」,否則的話,同學用自己的文字作答會較為理想。事實上,文言文要考核的是同學對文言文的理解,假如同學只是引錄原文的話,有關的考核根本無法測試到同學對文言文的理解。以第ii、第iii為例,雖然參考答案將原文一併列出,但如果同學只是引錄原文的話,其實對考官的意義不大。因此,同學請留意有關方面的答題要求。另外,第ii題中,如果同學細心留意的話,其實原文中並沒有明確指出「布衣之怒」是怎樣的。唐雎只是引用了一些專諸等人的例子,再指出自己有機會實行的行動。同學這裏便需要歸納出何謂「布衣之怒」,即「與對方同歸於盡」。

3. 第3題的內容其實亦不困難,但關鍵在於同學是否能可獲取所有分數。因此,同學要做的便是指出唐雎和三人的相似之處,之後指出唐雎暗示會仿效他們的做法。最後,點出唐雎的最終目的:要秦王放棄「以地易安陵」之事。同學回答這題時,相信要理解文章的困難不大,最大問題可能同學只是回答了「仿效三人」、「行刺秦王」等,而無法取得滿分。

撰文:蔡益懷 筆名南山,暨南大學文藝學博士,作家、文學評論家,長年在專上學院任教「創意寫作」及「中文寫作」等課程。著作有《小說,開門》、《妙筆生花》、《古文名篇導賞》等。散文〈師道〉獲「首届全球豐子愷散文獎」,《妙筆生花》獲香港出版獎(2017)。

出題和解題:張敬才老師,萬鈞伯裘書院助理校長、香港大學教育學系(中國語文教育)博士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學碩士、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學士。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