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詞L》曾經光輝粵語歌|映畫說香港
2025-01-17 14:00
MIRROR、陳蕾、張敬軒……說到今日的粵語流行樂壇,我們會想到一些名字,儘管粵語流行樂壇的衰落已經是無可爭議。然而,粵語流行曲始終是我們香港人的集體意識的匯聚、共同的語言,以及集體回憶。行業的式微是事實,但是依然有人努力嘗試參與在其中,粵語流行曲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填上廣東話歌詞。《填詞L》中的主角羅穎詩(鍾雪瑩飾)就是一個非常熱衷填詞的年輕人,並熱愛得希望可以加入填詞業界。
電影《填詞L》劇照:
源於小曲收音機傳播
粵語流行曲當今威風不再,但是曾幾何時不但是全香港人的精神食糧,聲勢更是遠披整個東亞,莫說中國、東南亞地區都聽粵語流行曲,在1980至90年代,連今時今日全球流行音樂尖端之一的南韓,其國民對粵語流行曲都趨之若鶩。
香港這一套獨特的流行文化,可以遠溯到1920年代,起源於粵曲的小曲。而根據本地樂壇填詞大師黃霑指出,1949年中國政權易主,大批大眾通俗音樂人從上海南移到港,為香港的音樂帶來龐大人才;加上當時香港人口以工資微薄的19至45歲青中年勞動階層佔多數,成為了樂壇發展的重要基礎聽眾。
不過從粵曲小曲風格變成後來更接近我們目前聽到的歌曲,當中還是有賴於大眾傳媒的發展。隨着廣告大量使用粵語歌,通過收音機而廣泛傳播。而且廣告歌播放時間有限,無論曲詞都需要極高技巧,成功的廣告歌,就是更加入腦的歌曲。
粵語認同感開黃金時代
流行曲在1970年代之前,主要還是國語時代曲或者是歐美流行音樂,粵語曲還未算是入流,甚至是被看低。1974年的無綫電視劇主題曲〈啼笑姻緣〉(顧嘉煇曲、葉紹德詞、仙杜拉唱),成為了研究粵語流行曲學者公認的黃金時代的開端。這中間包括了香港的經濟起飛,加上1967年暴動後的重建,香港人開始建立起自己的優越感和「不再是過客」的香港人意識,於是對於使用粵語作為流行曲的語言不再感到不適。
而後乘着電視文化的發展,粵語流行曲進一步隨着電視入屋,成為了香港人收聽流行曲的主要途徑。筆者小時候還是「電視餸飯」的年代,劇集的主題曲就是收聽粵語流行曲的重要來源。
當然,這裏還是不得不提一下許冠傑,他除了天才橫溢之外,更重要是他不少歌曲都是以廣東話口語唱出草根階層生活的名曲,例如連日本女子舞蹈團體Avantgardey都慕名而跳的〈打雀英雄傳〉、唱盡打工仔心聲的〈半斤八両〉、每年農曆新年不可或缺的〈財神到〉,這些都是非常具有香港意識的歌曲。
東西方文化匯聚
粵語流行曲從1970年代起一直到2000年代左右為止,一直都是大眾的共同娛樂,從張國榮、梅艷芳到「四大天王」年代,這些偶像明星從香港紅到全球,不少至今不衰,然後到陳奕迅、TWINS等等。其中一些特色包括在編曲及音樂運用上,糅合了不少西方流行音樂的技巧,若干粵語流行曲亦有中英夾雜的特點。在1980至90年代,亦經常改編例如日本流行曲為粵語版本。因此,粵語流行曲不但是歌曲這麼簡單,也見證了香港人的集體意識的變化,以及我們作為東西方文化匯聚的一個特別歷史身份。
小話題.大辯論
粵語「勝」英語?
曾有人認為,1970年代許冠傑的粵語流行曲興起,「打敗」了當時極受歡迎的英語流行曲,是導致香港人的英語水平下降的其中一個原因,你同意嗎?
文:漫遊者,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及公眾歷史文學士碩士、英國紐卡素大學世界政治與流行文化文學碩士,曾擔任香港漫畫、手遊及中國動畫編劇,著有《看見港漫:香港漫畫的過去與未來》一書。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
映畫說香港系列:
《破.地獄》 香港殯葬傳統 反映香港華洋雜處特色|映畫說香港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