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會】呂志和13歲撐起頭家 賣炸棕、沙河粉馬仔賺第一桶金
2020-07-21 14:56
在疫情打擊下,不少香港人正面對困境。如何突破困境?不同人會有不同方法,而嘉華集團創辦人兼主席呂志和年輕時,就憑靈活變通,捉緊「炸粽」和「沙河粉馬仔」商機,在戰亂中養活一家人。
呂志和早前同食家蔡瀾飯聚,話題落在呂志和年少時。原來呂家曾經是江門的富裕家庭,鄉下有田有地。自日軍侵華,當年5歲的呂志和便隨家人逃往香港避難,住在新填地街,6家裏有樓收租,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直至1941年,日軍侵佔香港,剛上中一的呂志和無奈輟學,被迫一夜之間長大成人。
殘酷的生存環境激發呂志和的想象力。「我爸爸,講得白,就是大少爺來的,你叫他搵食就難。當日本人來到怎麼辦?做生意他又不懂,那時候靠13歲的我養活全家。我什麼也不懂,想到可以做飲食。將米和綠豆用竹葉包好蒸熟,切成三角形,將它炸了賣出去,吃起來都是棕的味道,但加多份油炸的香味吸引人,賣得好,就做到生意。我也覺得好奇怪,那時候怎會想到呢?自己又不是那一行。」
「戰爭時,找不到麵粉,食油和雞蛋也很貴。當時根本沒有可能做薩琪瑪。我在街上見到沙河粉皮乾。靈機一觸想到把沙河粉曬乾,將大鍋燒紅,裝滿沙,像炒栗子般,將乾的沙河粉皮以熱沙劈里啪啦爆開,就像今天的爆谷。將沙取走後,加點糖漿,切成一舊舊,就成為『沙河粉馬仔』,香脆,飽肚又便宜,大受歡迎,養活我家一,兩年。我是因為見許多人排隊辦證返家鄉,排隊既痕累又肚餓,加上父母一定會給小朋友買點小吃,觸發商機賺錢。
憑「窮則變,變則通」的道理,在日本戰敗時,呂志和已賺取到人生第一桶金,足以買下一條街的房子。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