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主動脈瓣植入術 成功率99%減少中風
2021-08-16 05:30
(星島日報報道)心臟主動脈瓣膜負責將血液泵到全身,以往確診主動脈瓣膜狹窄只可接受開胸手術,如不適合對心臟瓣膜直接進行修補或置換,只可接受藥物治療,惟此成效存疑。伊院十年前引入「經導管微創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以微創手術,將人工生物瓣膜放入導管,由腹股溝插入經血管到達心臟,至今已處理二百五十八宗手術,成功率達逾九成九。伊院內科(心臟科)副顧問醫生徐城烽表示,經過十年的經驗及改進後,現時手術住院日子已縮短至一至兩日,而中風及需放置心臟起搏器的風險亦愈來愈少。
「做了手術十一年,完全無病、無痛、無氣促及無暈。」陳伯為首批接受TAVI手術的病人,以往經常去九龍公園游水,惟二○一○年某一日發現自己行斜路上九公時很氣促,「覺得無理由,我常常運動,就去醫院看下。」他直言,本以為是小事,卻獲醫生指示須留醫,經超聲波檢查發現有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及左心室功能受損,須盡快進行手術,「初初都十五十六,但覺得都那麼大年紀就決定去做。」
主責其手術的伊院內科顧問醫生及心臟科主管李耿淵補充,嚴重主動脈瓣狹窄者一出現病徵,如氣促及心絞痛等,便有突然死亡風險,兩年及五年平均存活率只有五成及兩成,故逼切須做手術。不過,其當時與外科醫生討論後,認為陳伯當時已逾八十歲,加上有高血壓及高血脂,開胸手術風險會較高,故建議陳伯進行對他來說風險較低的TAVI手術。陳伯做完手術後再植入心臟起博器處理心律問題,在醫院住多一周後就可出院,出院後數日就開始游水,「買了月票,不游不划算」,又透露多年來再未有出現心衰竭病徵。
伊院十年來處理二百五十八宗TAVI手術,大部分為八十歲以上患者,成功率達九成九。完成手術後的兩年存活率及五年存活率分別達八成五及七成五,而出現其主要副作用如中風及心律問題亦較全球水平低,三十日中風及置入心臟起博器比率為逾百分之一點六及一成二。徐城烽補充,院方為減少中風發生,會在手術前由手內側作刺針以便放入中風保護裝置到頸動脈,以阻止放入TAVI裝置時,一些鈣化的心瓣或血塊會經血液沖上大腦導致中風。另外,院方亦研將TAVI裝置放在心臟較高的位置,避免阻擋心臟起搏,「現在做了三十個病人,暫時無人需要植入心臟起搏器。」
隨著TAVI手術的進步,現時的住院日子已由過往一周多縮短至一兩日,而每年個案亦可大大提升,除應用在主動脈瓣外,近年來也在二尖瓣及三尖瓣應用。李耿淵笑言,由於微創手術的痛楚較少,曾遇不少年輕患者希望做TAVI手術取代開胸手術,惟TAVI手術十年以上的數據仍然不足,故暫仍建議其做開胸手術。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