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傳為毒海青年建休息所 馮都新30年身教言
2022-06-27 10:14
「做錯便是做錯,但要給他們機會改變。」六十九歲的馮都新,三十多年前創立信奉基督教的「得生團契」,將大半的人生奉獻在戒毒的工作。他欣慰,大多青年戒毒後,回歸正途,有人結婚生子,有人經營小生意,立志活得更好;他難過部分人因各種原因走上回頭路,甚至因毒品喪命。作為戒毒過來人,他從不吝嗇與人分享往事。那些刻劃在心底的記憶,如電影般曲折、荒唐,卻是他想帶給戒毒青少年的希望和撫慰。
「犯事後對他們最失望的,其實是他們自己,只是因為經歷太多失敗,認定未來的人生充滿絕望,而我們要讓他們有改變的盼望。」馮都新心中有很多夢想,其中一個是為吸毒青少年,提供長期住院訓練,引導他們面對內心掙扎,感受信仰的力量,重拾曾經遺忘的幸福;另一個則是培訓康復者成為同工,成為其理想背後的支持者,以自身經驗感染和啟發吸毒者蛻變,「如果連我們都放棄,還有誰願意拉他們一把?」
父親教晦一語成讖
「身教,是學習負責任的旅程,也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回看馮的人生,確實如此,父親是前懲教署人員,他自小在赤柱監獄旁的職員宿舍長大,父親不時叮嚀,日後勿行差踏錯。那些年的警誡,卻一語成讖,馮在當警察後誤交損友,目睹友人在娛樂場所吸食大麻和海洛英,好奇下吸了一口,卻一發不可收拾。
毒品的龐大開銷、日漸衰退的身體,以及良知的譴責,讓他不止一次萌生極端想法。為了毒品,他試過利用職權,偷竊泊車咪表的零錢,最終被拘捕,淪為罪犯,又經歷兩段失敗的婚姻,幸親人不離不棄,令他痛改前非,選擇進入需入住一年以上的「晨曦島福音戒毒中心」。
荒島熬過毒癮折磨
入住的那天,馮在西貢的碼頭乘搭破舊的木船,約一小時後到達荒涼小島,被帶到山頂一間小木屋,受蠢蠢欲動的毒癮折磨。他形容,經常「顫寒顫凍」、嘔吐和食欲不振等,還好有其他學員陪伴,想到家中女兒、年邁的母親和妹妹的期待,加上宗教信仰支持下,最終撐過最難熬的二十多天,也在簡樸的日子中,保持平穩的情緒,回歸初心。
為了感謝教友弟兄的相伴,馮決定留在島上學習,盼為其他學員帶來慰藉。居住八年後,其餘「前輩」紛紛離開,他「升職」成為主任,同時迎接思考人生新一頁的契機。
「太太當年來做義工,我被她的性格深深吸引。」沉默寡言的馮,談起關心的人和事,漾起溫潤的笑意,說起與妻子的邂逅,更依稀見到他的羞赧。他記得,當時在島上工作,沒有經濟能力結婚。母親竟將多年來收到的七千元家用,原封不動地還給他。小倆口因而有錢舉辦婚禮,婚宴由賓客自付,新婚後居於妻子外家寓所間隔出的「劏房」,雖然簡陋,卻觸動其內心。
建戒毒村回饋社區
一九八九年四月,他告別晨曦島,望以雙手為迷失的靈魂建立休息場所。馮心中的福音戒毒,要兼容不同學員的屬性,也希望幫他們發展謀生技能,重投社會。兩人希望尋覓一處偏僻寧靜的村莊,作為戒毒村,透過規律的生活、信仰學習和工作操練等,使吸毒者能戒除毒癮;第二階段則在西貢市區租地方,建立「中途之家」,讓情況較為穩定的學員逐步適應日常生活。
如今說來簡單,但最初他與妻子花了極大心力規劃,租用西貢對面海邨一個單位,供他、六名學員及兩位同工居住。為了讓學員學習職業技能,同時獲得經費來源,他帶領眾人協助附近居民做小型水電、泥水工作和搬屋。他回憶,有次為居於八樓的業主搬屋時,因物業沒安裝升降機,格外艱辛,但忙活一整天薪酬微薄,學員抱怨他接「蝕本生意」,他總安慰道:「我們以前虧欠了親友,現在換成我們被佔便宜也不為過。」
戒毒村的建成,始於馮偶遇北潭村村長的兒子蕭先生,對方願意幫助戒毒者,讓他們租住村內村屋,但要幫忙照顧年老的鄰居,及參與修橋、補路等工作。於是,「得生團契」在北潭村生根,學員與土地的連結親密,日常生活除了靈修和聚會,亦着手修路、鋪路、重建倒塌的房屋,及照顧村中老弱鄰舍等,希望學員與社區有正面的互動。
培訓基地設教學設施
藥物可助上癮者暫時離開毒品,卻無法戒除心癮。馮認為,要讓學員確立自己的興趣和目標,從而建立自信。他要求學員體驗自然生活,種菜自給自足,並建造動物農莊,學習尊重和保護生命,又提供多媒體、音樂、體藝、語文及專職訓練等科目,讓他們每季選修四至五科,在心中留下種子,讓壓抑的心情找到出口。
思緒回到眼下,馮都新向記者介紹一四年啟用、位於麥理浩夫人度假村山坡旁的生命培訓基地。現代化且完善的教學設施,有髮廊、電腦室、廚房等,恍如一所寄宿制的職業培訓學校,只是規矩相對嚴格,不能使用手機、家人的探訪受限等。步入大禮堂,只見多位學員正準備用餐,他們稱呼馮為「阿叔」,如與鄰居打招呼般隨意,馮聞言笑說:「這里確實是我家。」
近年,馮都新將總幹事一職,傳給盧偉旗牧師,期間他寫了一本書,名為《頑石得生》,說的是他過去三十三年在福音、戒毒上的想法,也是得生團契與二千多名戒毒青年的集體回憶。儘管已從崗位退下,他還是習慣每天跑到培訓基地,想辦法幫助迷途羔羊,陪伴他們從幽谷回到陽光下。牧羊人的千言萬語,最終只化作一句感慨:「不經歷風雨,怎麼看見彩虹?」
不經歷風雨,怎麼看見彩虹?
每日雜誌全文刊《星島日報》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