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Snap Shot】红磡海滨 弃置巴士站变身游乐场

2021-02-27 00:00

二○二一年《财政预算案》日前公布。当中第一百五十三段是关于优化海滨的:「我过去预留共六十五亿元优化海滨,三年多来已完成六公里的海滨长廊供市民享用。现时长达二十多公里的维港海滨长廊是消闲玩乐的好去处。今年我们会争取立法会拨款,动工兴建东区走廊下的行人板道和西营盘东边街北海滨公园两项重点工程;亦会继续采用先驳通再优化的策略,尽早开放海滨用地。」

朋友问:「九龙呢?」事实是,《财政预算案》提到的是重点项目。海滨事务委员会和海港办事处一直在维港两岸进行海滨优化工作,以「先驳通、再优化」的策略尽快把海滨开放给市民。二○二一年多驳的一公里便分布在铜锣湾炮台山和荃湾等三个地区。

「先驳通、再优化」策略,除了可以加快把海滨各段驳通,尽早让市民享用长廊之外;另一好处是让市民使用海滨设施后反映意见,看看哪些设施受欢迎,哪些设施需要改善。就像市民与海滨互动,设施亦可因应市民的喜爱程度而逐步「进化」。

多年以来,大部分的海滨都采用了传统的设计与管理模式。在设计方面,都是经过设计者的深思熟虑,每项设施的位置都是固定的,例如这儿是草坪,那儿种树;这是儿童游乐场,那是狗狗公园;座椅在这里,但不能躺卧。换句话说,设计者在无形中已限制了使用者在海滨的活动。而且,固定式的设计和装置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作出改变。

另一方面,传统管公园的管理模式,不准踏单车、不准踩滑板、不准放狗放飞机放气球等规条亦大大局限了市民可以进行的活动。尽管这些限制都是因为管理部门害怕市民投诉而变得愈来愈保守,甚至僵化。

近两年,我们采用了「先驳通、再优化」的策略,先后开放了添马至会展、卑路乍湾、湾仔码头畔和水上活动主题区这几段海滨,以相对简约的设计和设施(甚至只是空地一片)率先开放给市民使用。另外,我们再用「期间限定」策略,在不同时间陆续加入及更换不同艺术作品或装置。我们发现,这几段长廊甫开放便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打卡及嬉戏玩乐,部分更迅速成为本地旅游杂志推崇的「人气打卡景点」。吸引力和活力跟传统设计和管理的海滨长廊有过之而无不及。

重点是,这几段海滨并非以康文署管公园的传统模式管理,而是采用了较开放及宽松的管理模式。市民在这些场地放狗溜冰踩单车踩滑板,只要不干扰到其他使用者,是不会有人制止的。我们相信,不同的市民各有喜好,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及氛围亦可让大众有不同的选择。

早前笔者视察红磡码头旁边的弃置巴士总站,又有一番新体会。

码头对开广场的露天巴士总站于二○一九年迁移到毗邻的大厦室内,政府并没有按传统做法将广场围封,反而因应上届区议会的意见,以「先开放、再优化」的形式,开放给市民享用。

这个地方,虽然并没有做过任何的改善工程(除了增加了几个大花槽外),但已自然成为孩童玩乐的天地。有人利用巴士站的路径骑单车,也有人踏着溜冰鞋或滑板车在空地驰骋。有人自己携来一座活动篮球架,与一众孩童练习射篮。另一班孩童更有创意,利用了码头前面的水马分成两方在打排球。

笔者在旁观察,暗地思索着:「如果按传统模式的公园设计建造和管理,这里还要被围板围封三至四年才能开放,完成后可能会有更多绿化遮荫和座椅,也可能有更永久性的儿童游乐设施,但眼前所见的活动,例如踩单车踩滑板射篮球打排球等活动,又极可能不会出现。」

一片空地,只要开放给市民,并以宽松模式管理,你会发现,智慧在民间,市民会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公共空间。这座城市,市民能否互相包容?又会否容许有更多「留白」的空间呢?

吴永顺(海滨事务委员会主席)

http://avincentng.blogspot.hk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