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十问十答中国经济(二)

2021-10-26 00:00

(四)如何看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走好?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点更加鲜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动能持续增强。特别是工业产能利用率处于较好水平,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教育、卫生等补短板投资增速快于全部投资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持续巩固。

但与此同时,受国内经济加快恢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一些资源型行业再度呈现扩张态势,「两高」项目上马有所抬头,上半年九省区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

要警惕产能过剩问题

相关分析人士警示,随著国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主要经济体产能开始恢复,要警惕出口回调后可能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抬头。

这些现象,凸显供给侧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也仍然是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

七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到专项检查,多地被点名曝光;高耗能行业用电得到严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随著一系列务实举措相继落地:九月份,粗钢、钢材、电解铝等产量在上半年分别创出近年单月新高后继续回落,钢材出口量也已从上半年的高位回落至五百万吨以下。

(五)如何有效应对限电问题,今冬明春如何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九月中旬以来,全国电力供需紧张,一些地区采取了有序用电措施,九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个别地区出现拉闸限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我国发电量煤电占比较高。限电,反映出能源供需紧张尤其是煤炭。

从全球范围看,今年以来,随著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在逐步恢复,全球能源需求都在大幅增加;很多国家都遭遇了能源问题,能源价格大幅上涨。

从国内看,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导致煤炭供需紧张,价格大幅上涨。发电企业大面积亏损,影响了发电能力和意愿。

与此同时,一些省份经济复苏强劲,电力需求快速增长。一至九月全国用电增速达到百分之十二点九,多个省份用电增速达到百分之十六至二十。如此高的用电增长给电力保供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依赖性仍然较强,大量上马「两高」项目,加剧了能源供需的紧张局面。

此外,水电来水不足,新能源出力不稳定,也影响了电力供应能力。

眼下,北方地区陆续进入采暖季。据预测,今年冬季北方等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甚至可能出现极端天气。

这个冬天,中国能否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剑指煤炭价格非理性上涨——十月十九日晚,国家发展改革委连发三文,表示将采用包括依法对煤炭价格实施干预等一系列必要措施,促进煤炭市场回归理性,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十九日当晚,动力煤期货主力合约短时间内便「锁定」跌停板。现货市场上,一路高歌猛进的煤炭价格相继下调。

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加快释放煤炭产能。九月底以来,已核增一批生产煤矿,日均产量已比九月份增加了一百二十万吨以上,十月十八日的日产量已超过一千一百六十万吨,创今年新高。

国家能源局日前通知,积极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能并尽并、多发满发,进一步提高电力供应能力。

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市场交易价格浮动范围由现行的上浮不超过百分之十、下浮原则上不超过百分之十五,扩大为上下浮动原则上均不超过百分之二十,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百分之二十限制。

(六)全球供应链新一轮重构,中国如何掌握主动权?

部分国家逆全球化而动,叠加全球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对全球产业链稳定和供应链畅通带来空前挑战。从防疫物资短缺、生产停摆,到疫苗供应不足、制造业「缺芯」,供应链风险问题正在世界范围内愈发凸显。

当下的「晶片荒」,正是其中典型。从手机、电视、电脑、汽车等行业,到5G、人工智能、物联网、自动驾驶领域,很多都受「工业粮食」晶片短缺的困扰。这也让愈来愈多国家认识到,供应链布局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

外部冲击下,供应链条愈长,断裂风险也愈大。谈及供应链,业界热词已由前几年的「低成本」,转换为如今的「复原力」。愈来愈多的国家开始考虑兼顾生产效率和产业安全,全球供应链调整加速。

供应链本土化、区域化、分散化趋势更加凸显:美欧等经济体加快出台制造业回迁计画,加速全球供应链向本土化布局。跨国公司在收缩全球供应链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供应链向近邻区域化集聚;为降低集中采购风险,让全球采购多元化、分散化,包括增加中国以外的采购来源地。

这种形势下,全球供应链的调整会否给中国产业链安全带来挑战?

就中国市场而言,确有一些在华外资企业加快布局调整。特别是疫情发生之后,时而有外资企业宣布关停中国工厂的消息,一度引发担忧。

但要看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布局一直在动态调整之中,随著中国产业升级和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变化,有些跨国企业会离开,一些新的企业也会进入。但总体看,外资企业进的多、出的少,增的多、减的少。对于一些中低端产业的迁出,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也顺应中国高质量发展趋势。

此次中国及时控制住疫情,为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常运行提供了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加了跨国公司布局的黏性。有外媒报道,一批曾想离开中国的跨国公司,正打算把在东南亚的工厂尽快搬回中国。因为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愈发成为「可靠的生产地点」。

中国对外资的「磁吸力」与日俱增。据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在华外企主要面向中国市场。中国拥有十四亿人口、超四亿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市场规模和成长潜力无可比拟。再加上产业配套齐全、基础设施完善、人力资源丰富等综合优势突出,都成为吸引外资的磁力。

日前商务部发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一至九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八千五百九十五点一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九点六,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长,凸显中国仍是全球最佳投资目的地之一。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又如何在全球供应链加速调整中掌握主动权?

疫情冲击下,中国供应链表现出了强大韧性,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未来聚焦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堵点,提升稳定性和竞争力,重要而紧逼。

开展专项加强产业链韧性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国正在补链强链行动上不断发力。

值得注意的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并不意味着走向封闭和内顾,而是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在开放合作中锻造更强大综合竞争力。

(七)如何看待「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实现共同富裕靠甚么?

今年以来,随著促进共同富裕部署渐次展开,社会关注度持续升温。同时也出现个别偏颇的声音,把促进共同富裕曲解为「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甚至「劫富济贫」。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从全面性上看,共同富裕是十四亿人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从差异性上看,我国不同地域、城乡间的资源禀赋不同,每个个体的能力和素质也存在差异。共同富裕绝不意味着所有地区、所有人同时富裕,也不可能不同区域、不同人群达到整齐划一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从阶段性上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要保持历史耐心,不能超越实际发展阶段;也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

实现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做大蛋糕」是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

共同富裕不是养懒汉,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和「躺平」。

强调先富带后富

共同富裕更不是「吃大锅饭」,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要强调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实现共同富裕,有效办法之一是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分好蛋糕」。

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其中,慈善等第三次分配是在自愿基础上,起到改善分配结构的补充作用,不是强制的,国家税收政策要给予适当激励,不能曲解为「劫富济贫」。

在「分好蛋糕」的过程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推动我国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结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