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盼以科学家身分 为港科创产业链献策 

2022-02-20 00:00

孙东希望以科学家身分,为本港建立完整的科创产业链出谋献策。
孙东希望以科学家身分,为本港建立完整的科创产业链出谋献策。

(星岛日报报道)完善选举制度后的首届立法会,有不少新面孔,其中贯彻以普通话发言及接受访问的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孙东,其名字虽让港人感到陌生,但特殊的背景难免使外界好奇,到底这名不操广东话的香港立法会议员,是何许人也?孙东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自己一九九四年来港,二○○○年开始,在香港高等教育界工作了二十二年,「我从来不将自己当作新香港人」。首次晋身议会,孙东希望以科学家身分,为本港建立完整的科创产业链,出谋献策,「香港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要为青年找出路,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孙东笑言,「以往我经常接受报章科技版、教育版记者访问,但登上政治新闻版面,还是很不习惯,以前也很少遇到较政治性的尖锐问题」,例如:为何他坚持讲普通话?他是不是「新香港人」在立法会的代表?对于前者,他认为是外界想得太复杂,太政治。「因为我广东话讲得唔好嘛,怕用词唔准确,唔好意思嘛」,他尝试用蹩脚的广东话解画。

他坦言,不讲广东话,最初只是怕词不达意,但后来媒体问得多了,他也有更多思考,「香港立法局一开始都是用英语,到一九七二年才有议员首次用广东话发言,回归后,全部议员都以广东话发言,现在回归二十多年了,有人用普通话发言,这也算历史的必然吧」。
「我不当自己新香港人」

选举时如能用广东话拉票,他认同肯定更有优势,「所以我不是故意的,而香港确实有像我一样的人,我们同样以香港为家,热爱香港」。

孙东又说,「我不赞成『新香港人』的说法,我九四年就来了,就是广东话讲不好,我算『新』吗?」他认为,「新香港人」的说法以及香港与内地的矛盾,归根结柢是文化差异以及发展空间变窄的问题,「过去香港发展最好的时候,就是他最开放的时候;最排外的时候 ,就是发展最差的时候」,故现在发展科创产业,正是扩阔香港发展空间的不二法门。

例如生物医学工程是近二十年来新兴的学科,孙东指,该学科在香港发展不错,加上本港医疗水准高,亦有科研基础,「配合智慧健康概念,大有可为」。不过,他批评香港政府做得还不够,「(国家主席)习近平二〇一七年已提出要在香港建立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但那不仅是有大学和实验室就可以了」。
科创不是有大学就可以

孙东认为,香港科创产业道路相当曲折,政府只想着「前店后厂」,「让科研成果到内地孵化,这二十年来效果如何?」他指,创科产业的主要收入来自于消费、生产和流通;R&D(研究与开发)只占五个百分点,税收都让别人拿走了;反观深圳,先做产业,近年才开始搞基础研究,他们的生态链正飞速形成。如果没有产业,科研的优势只会愈来愈小」。
过去20年港错过太多机会

他更担忧,「再这么下去,年轻人怎么办?」,过去二十年,无论是IT,还是精密制造业,香港已错过太多机会,「归根结底是政府想不想有所作为;不干预市场,但这不能成为不作为的藉口啊!」他指,「科技产业要政府主导的,老说小政府、大市场,但科创一开始总是投资大,效益小,按照市场原则,谁去搞?」作为科学家,他希望在议会发挥所长,督促政府多做一点。

青年和教育问题,他也关注,「我在大学天天接触青年,在香港学工程,总能找到工作,但前景有限,问题是我们的产业体积太小,搞好科创产业,也是为青年多做一点事」。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