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盼以科學家身分 為港科創產業鏈獻策 

2022-02-20 00:00

孫東希望以科學家身分,為本港建立完整的科創產業鏈出謀獻策。
孫東希望以科學家身分,為本港建立完整的科創產業鏈出謀獻策。

(星島日報報道)完善選舉制度後的首屆立法會,有不少新面孔,其中貫徹以普通話發言及接受訪問的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孫東,其名字雖讓港人感到陌生,但特殊的背景難免使外界好奇,到底這名不操廣東話的香港立法會議員,是何許人也?孫東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自己一九九四年來港,二○○○年開始,在香港高等教育界工作了二十二年,「我從來不將自己當作新香港人」。首次晉身議會,孫東希望以科學家身分,為本港建立完整的科創產業鏈,出謀獻策,「香港需要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要為青年找出路,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孫東笑言,「以往我經常接受報章科技版、教育版記者訪問,但登上政治新聞版面,還是很不習慣,以前也很少遇到較政治性的尖銳問題」,例如:為何他堅持講普通話?他是不是「新香港人」在立法會的代表?對於前者,他認為是外界想得太複雜,太政治。「因為我廣東話講得唔好嘛,怕用詞唔準確,唔好意思嘛」,他嘗試用蹩腳的廣東話解畫。

他坦言,不講廣東話,最初只是怕詞不達意,但後來媒體問得多了,他也有更多思考,「香港立法局一開始都是用英語,到一九七二年才有議員首次用廣東話發言,回歸後,全部議員都以廣東話發言,現在回歸二十多年了,有人用普通話發言,這也算歷史的必然吧」。
「我不當自己新香港人」

選舉時如能用廣東話拉票,他認同肯定更有優勢,「所以我不是故意的,而香港確實有像我一樣的人,我們同樣以香港為家,熱愛香港」。

孫東又說,「我不贊成『新香港人』的說法,我九四年就來了,就是廣東話講不好,我算『新』嗎?」他認為,「新香港人」的說法以及香港與內地的矛盾,歸根結柢是文化差異以及發展空間變窄的問題,「過去香港發展最好的時候,就是他最開放的時候;最排外的時候 ,就是發展最差的時候」,故現在發展科創產業,正是擴闊香港發展空間的不二法門。

例如生物醫學工程是近二十年來新興的學科,孫東指,該學科在香港發展不錯,加上本港醫療水準高,亦有科研基礎,「配合智慧健康概念,大有可為」。不過,他批評香港政府做得還不夠,「(國家主席)習近平二〇一七年已提出要在香港建立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但那不僅是有大學和實驗室就可以了」。
科創不是有大學就可以

孫東認為,香港科創產業道路相當曲折,政府只想着「前店後廠」,「讓科研成果到內地孵化,這二十年來效果如何?」他指,創科產業的主要收入來自於消費、生產和流通;R&D(研究與開發)只佔五個百分點,稅收都讓別人拿走了;反觀深圳,先做產業,近年才開始搞基礎研究,他們的生態鏈正飛速形成。如果沒有產業,科研的優勢只會愈來愈小」。
過去20年港錯過太多機會

他更擔憂,「再這麼下去,年輕人怎麼辦?」,過去二十年,無論是IT,還是精密製造業,香港已錯過太多機會,「歸根結底是政府想不想有所作為;不干預市場,但這不能成為不作為的藉口啊!」他指,「科技產業要政府主導的,老說小政府、大市場,但科創一開始總是投資大,效益小,按照市場原則,誰去搞?」作為科學家,他希望在議會發揮所長,督促政府多做一點。

青年和教育問題,他也關注,「我在大學天天接觸青年,在香港學工程,總能找到工作,但前景有限,問題是我們的產業體積太小,搞好科創產業,也是為青年多做一點事」。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