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尖科研机构 拟落户新田科技城

2022-04-18 00:00

生产力促进局总裁毕坚文透露,至少有一所世界级外资研究所有意「落户」新田科技城。
生产力促进局总裁毕坚文透露,至少有一所世界级外资研究所有意「落户」新田科技城。

(星岛日报报道)政府近年对创科措施的着墨增多,去年十月宣布发展北部都会区,锐意打造新田科技城,总楼面面积将等同十六个半科学园,即使政府换届在即,措施也有望持续。生产力促进局总裁毕坚文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在政府提出计画仅约两个月,即接获至少有一所外资世界级顶尖研究所接洽,表明有意「落户」该区。他表示,该外国科研机构看中香港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低税率,盼能利用香港作「跳板」进入大湾区以至全国,他期望政府在疫情过后大力宣传项目,以免被竞争对手抢走。创科业界建议,政府可以就区内用地的发展权批予合适的科研机构,让相关机构负责设计及兴建,「度身订造」一个全新的厂房。
国家《十四五规划网要》奠定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施政报告》更把大批用地拨在科研用途。《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到,当局更有意把新田科技城打造成香港的矽谷,未来将可容纳十四万八千个创科产业职位,成为一个让创科人才能够汇聚工作及生活的综合社区。特首参选人李家超近日也表明,希望延续现届政府好的政策,例如北部都会区,亦会尽量加快兴建房屋的步伐,让市民不必再等待,意味即使政府即将换届,「北都」概念也有望持续落实。
吁政府大力宣传  免被抢走

事实上,「北部都会区」概念去年公布后,旋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生产力促进局总裁毕坚文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有外国科研机构看中香港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低税率,至少有一所世界级科技研究所表示有意进驻「落户」,有信心陆续有更多同级数机构联络,他们放眼内地市场为主,盼能利用香港作「跳板」进入大湾区以至全国。他期望政府在疫情过后大力宣传项目,以免被竞争对手抢走。

毕坚文透露,有关科研机构希望「得到一个机会」,与内地合作,同时亦心仪区内配套齐全,故率先表态洽进驻,未来需要与生产力促进局合作,再洽谈相关细节。至于科技城的定位和落实速度,他认为仍有待各界讨论。虽然现时该用地仍为「生地」,但若社会有共识改变用途,相信可加快速度,更提醒:「唔系净系香港先有北部都会区,全世界都有自己高科技嘅地方,唔能够落后。」

互联网专业协会行政总裁林汉威表示,新田科技城的构思出台后,旋即引起创科业界关注,将可吸引世界各地高端制造业进驻。他称,因应河套区最先发展,规划上现时已有雏形,若科技公司有意进驻,只能在现有的规划当中选择适合的物业。反观,新田科技城的其他部分,现时在规划上只处于早期阶段,可塑度较高,故建议政府当局及早谘询业界意见。
倡批地科研机构「度身订造」

林汉威解释,由于不同的创科企业,需要的厂房设计亦不同,例如制造疫苗的企业等,需要的厂房空间较大,同时亦需实验室等,需要的设备较先进,与一般厂房的需求不同。他建议,政府可以就相关用地的发展权批予合适的科研机构,让相关机构负责设计及兴建,「度身订造」一个全新的厂房。

就新田科技城的吸引力,熟悉本港地产业界发展的戴德梁行大中华区副总裁淘汝鸿解释,由于政府致力推动整区发展成本港未来的新经济核心,有助区内产业的发展,当各家公司同时在这区汇聚,则可再进一步推动区内的成长,并强调「不是配套、而是产业发展」,以带动不同类型的资金进驻,包括外资初创或国内的企业等。

「我哋要做啲擅长嘅嘢,最紧要有规模,可以create impact(创造影响力)」。生产力促进局总裁毕坚文认为,本港八十年代时已积极发展晶片产业,成绩于亚洲区更属名列前茅,多年来累积大批从业员,这批专家至今没有流失,现时正计画发展的新田科技城,正正有助本港进一步推动第三代半导体的发展,打造成位于香港的矽谷,进行前期研究及设计,然后再于国内城市大量生产,成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面积相当于16.5个科学园

资料显示,新田科技园估计增加的创科用地面积合共可达约一百五十公顷。按可兴建的楼面面积估计,其发展规模相当于十三个半科学园,连同兴建中的港深创科园,整个新田科技城的总楼面面积可相当于十六个半科学园。

毕坚文表示,本港八十年代时已积极发展晶片产业,成绩于亚洲区更属名列前茅,至今仍汇聚相关人才,可见本港具潜力发展属高增值新兴产业的第三代半导体(又称新一代半导体)。惟他称,因应研发第三代半导体,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工序,但本港多年来因应土地不足问题限制了行业发展,故新田科技城未来提供新的用地,正正为业界提供新机遇。

毕坚文称,本港科研人才汇聚,适合从事一些「量少、款式多的生产」,以突出本港的优点。他举例指,电话晶片的需求量相当多,因此不适合在港发展,不过穿梭机的晶片则可考虑在港研发,因为穿梭机的数量很少,而讲求的技术含量相当高。除第三代半导体外,毕坚文引述《香港再工业化研究》指,本港三大传统行业,即绿色环保、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有潜力和发展空间实践「再工业化」。
在港研发国内生产产业链

就区内未来的发展模式,毕坚文认为,区内可参考矽谷的做法,汇聚企业进行前期设计和试产,再交由较廉价的地方生产。香港可先于下年落成的元朗微电子中心(MEC)试行,部分后期研究可搬至新田或河套区,并到内地或东南亚大量生产;本港亦可在科研上与深港科技新合作区内的城市合作,例如国内数据科技发展相当迅速,因此可以与本港互补。

本港致力发展科技,生产力促进局总裁毕坚文直言,「人才全世界都争紧」,故现时业界正采取多招吸引人才,当中在新田科技城拟建的人才公寓等,可提供一系列社区配套,吸引外国专才举家前来居住;同时生产力促进局亦走入学校,与社福机构合作举办工作坊,冀让学生明白「投身工业4.0有出路,不是搵唔到钱」。
「投身工业4.0有出路」

毕坚文指出,根据世界经济轮坛资料显示,于二〇二五年,全世界将有十五亿个全新的工种,涉及现时尚未出现的新技术,当中包括四大核心科技相关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端计算以及大数据)。

政府在新田科技城创科发展用地的法定土地用途地带和批地条款中,提供弹性容许企业兴建自用的人才公寓,增强北部都会区对全球创科人才来港工作和定居的吸引力。毕坚文直言,「人才全世界都争紧」,兴建人才公寓,并提供一系列社区配套,包括住宿、学校、医院等等,能吸引外国专才居住。而新田科技城上游至下游的配套完整,并毗邻内地,方便未来通关后人才往返,亦可帮助在外国想回流香港的企业。

「工业唔系话整个面包,一个钟头内整好。」毕坚文强调,买机器、寻找厂房和人才,均须按部就班,生产力促进局能从中协助提供技术、培训人才、申请政府资助等。他表示,逾半获批的「再工业化」项目均由局方协助申请,提供可行性报告,审视适合在港发展与否等。

毕坚文提到,有公司原在深圳和越南设厂房,但于本港设置该局研发的「猫头鹰」智能生产后,十四台机械人同时生产五种产品,生产力增约五成,废料减少;占地由传统工业用生产所需的两万尺,变成仅需七、八千尺就可运作;亦从三十八个工人大减至七个工程师,突破人才和空间不足的障碍。他笑称:「年轻人要知道呢啲实际例子,唔系他们想像中无冷气,很low-tech。」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