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政府结合市场力量 冀为港开新篇
2022-10-20 00:00特首李家超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以「为市民谋幸福、为香港谋发展」为题,全面讲述其施政理念和愿景,并以破格创新思维为未来发展作出多项规划,提升香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的竞争力,并致力解决一些积累已久的经济及社会问题。市民期望当局能迎难而上,一一落实这些政策,让香港经济成功转型,民生改善。
李家超在《施政报告》内至少在创科、文艺创意产业、文艺设施、基层医疗健康、运输策略、青年等六大方向提出发展蓝图,而这些规划有些是跨越十年,反映其正为香港未来发展布局进行长远而全面规划,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亦配合香港实际情况,增强打造八大中心的动能,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为本港产业多元化打下基础。
结合市场高效力量增竞争力
综合整份《施政报告》,至少展现出三个特点。首先,创新破格。面对疫情肆虐,外围经济急速转差,环球滞胀风险日增,世界各国都视创科为未来增长动力,不惜全力抢人才,而港府亦明白到过往的招揽人才招数已经过时,不得不主动推出一些破格措施,如设立人才服务窗口,由政务司司长统筹招揽人才策略,目标是每年吸纳至少三万五千名人才,而高薪、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人士是重点对象,并在十七个境外办事处设立招商引才专组,主动接触目标企业和联系百强大学,亦为在本港置业成为永久居民的人才退还两项印花税。
土地房屋短缺是本港老大难问题,《施政报告》提出多项创新措施,包括推出全新的简约公屋(即过渡房屋),利用组装技术在未来五年建造三万伙,虽然实际轮候时间没变,但至少加快改善轮候人士的居住环境,让其早日脱离劏房日子。同时,《施政报告》亦订立具体关键绩效指标(KPI),提出将六年轮候公屋时间「封顶」,承诺四年内将轮候时间由六年缩短至四年半,并为公屋新建单位面积「封底」,反映当局锐意解决基层上楼难的决心。
在增加房屋供应,李家超亦希望能善用市场力量,透过鼓励私人发展商参与兴建出售资助房屋,可能重启之前私人参建居屋,甚或鼓励发展商改划其拥有的私人土地兴建居屋,而政府提供地价优惠,详情稍后公布,但目的是多管齐下,透过市场高效运作令建屋提量、提速、提效、提质。
第二,让政府结合市场高效模式。《施政报告》提出成立类似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的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之前成立的香港增长基金、大湾区投资基金、策略性创科基金及新成立的三百亿元共同投资基金汇聚归一,由政府主导投资策略产业,吸引和助力更多企业在港发展。其实前特首梁振英十年前已提出成立「港版淡马锡」投资关键企业和产业,但遭政府官员反对而搁置,现在李家超突破阻力,冀能借助市场运作进行选择性投资,促进一些具潜力的创科产业发展。
第三,体现团队精神。李家超收到七千份建议书和听取三十多场谘询会意见后,与司局级官员多次开会,反覆研究和磋商,才写进报告,是官员集体努力成果。他还在日常决策引入红队概念,让部分官员扮演反对角色,透过批判政策,让团队检视决策和执行上可能会出现甚么纰漏,从而提早堵塞漏洞,优化决策过程。
吸人才诱因不足须不时检视
抢企业、抢人才是整份《施政报告》的重中之重,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见,因当局明白到过往政策无法留住人才,问题症结在于本港产业太单一,欠缺创科相关职位,因此李家超不但要引入重点企业,还致力完善创科生态圈,推动科研成果商品化,再配合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资金扶持,冀能形成完整创科产业链,对人才起虹吸作用。问题是,非港人置业没税务宽免,单是提供简化签证、子女教育安排,能否吸引人才来港成疑,当局须不时检视成效,并因应人才实际要求作出弹性调整。不过,面对内外交困下,港府须迎难而上,若甚么都不做则注定失败,若破格做还有成功的机会。
市民乐见李家超提出多项增加发展动能的新举措,提升核心竞争力,并致力解决深层次问题,又订立一百一十个指标包括KPI,冀能推动落实相关措施,推动香港经济再闯高峰,市民安居乐业。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