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米可发展出无限大

2024-04-08 00:00

艺术家方韵芝踏入稻田,与「大地予我」团队栽培出新的本地丝苗,共同谱写香港稻米的历史。
艺术家方韵芝踏入稻田,与「大地予我」团队栽培出新的本地丝苗,共同谱写香港稻米的历史。

人与自然共生,但城市发展令人逐渐忘却两者的关系。为重新筑起连结,艺术家方韵芝踏入稻田,加入「大地予我」复育本地稻米的项目,与团队栽培出新的港产丝苗,唤起社会关注,更利用科学数据谱写香港稻米的历史。透过种稻,她看到大自然的包容性,明白视野要更广阔。她形容,大米的形成是艺术品,种植及记录的过程更赋予她无限想像力和可能性,希望公众一同欣赏大自然的瑰丽。
春临大地,万物充满生气,方韵芝(Vangi)在稻田间穿梭;看她时而轻抚花草,时而停下脚步闻桂花香,又奔跳走过独木桥,不难察觉到艺术家的自由灵魂。

过去参与及策划无数社区艺术项目,仍甘愿离开城市,回归自然,全因细小的米粒为她带来无限的想像和可能性。今年初,复育香港传统稻米的团体「大地予我」栽培出新的「矮种丝苗」。据了解,早在2021年早荏(即上半年),团队发现了其中一株穗粒明显较大、谷壳变白的丝苗,便把它分开留种,及至同年和翌年晚荏(即下半年)再起变化,丝苗的矮化特徵终于稳定维持,继而得出新的丝苗品种,而Vangi正是该项目的计划经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滔滔不绝说起与农夫及记录团队在稻田上挥洒汗水的点滴。她指,当初团队决定复育本地米,农夫走访各区向有种稻经验的人取经,再辗转联系海外种子库「寻根」,成功带回20种源自香港的稻米种子。她续说,农夫推广本地米,亦希望为各米种编写种植教学,故在开初几年反覆试验,记录禾穗的间距、形态和生长周期,「一直累积各种米的种植经验。」
科学数据谱写本地稻米历史

前年,「大地予我」检视过去工作,思考如何继往开来,并从已建立的人脉网络着手,与几位有生物学背景的友好一拍即合,开始绘画稻米结构图,尝试以科学的方式,谱写本地稻米历史。Vangi坦言,香港有关米的资料和数据少之又少,若每周观察稻米成长并记录,可在每造米取得约1.5万笔资料,经分析整合上载至互联网,供下一代参考,「期望透过现时工作,补充前人未有写下的东西,也希望后人用到相关数据,互相呼应。」

除了学会种稻,她更发掘到自己跟大自然的连系。Vangi笑言,小时候居于九龙,家中不会种植,中学修读理科但仍一知半解,不存在甚么与农地结下不解之缘的因果故事,而对郊外的唯一印象,都是由其母亲转述得来,「她曾带我回乡居住,有张相见到我个肚胀卜卜,因为吃东西不乾净,满肚子都是虫。」驱使她走入乡郊,源于约10年前参与一个有关处理剩食的项目,初步接触天台种植,才开始思考永续发展及万物的关联。

她忆述,当时了解到城市种植必须有良好的基建条件和资源,项目在城市边陲设立社区农场,尝试消化区内剩食。她直言,该内循环的概念「好正」,更到过台湾考察农地,「把要堆填的东西放入乡郊,或许已成为泥土的养分,而这是可持续性的。」她从此明了,泥土的容纳空间很大,城市发展也有其他可能性。
种米学做人 构成是艺术

此外,Vangi直言「种米学做人」。她举例,杂草跟禾草都是禾本科作物,形态相近但有特徵可以辨别,惟前者随时间生长得越来越似后者,「这是杂草的『生存策略』,越似禾草便越有机会留下。」团队过去举办教学活动,都会邀请参加者除杂草,「人类会把看起来不像禾草的植物拔除,若然相似,就会花更多时间,或许有时会看漏眼,但全都是人类挑选的过程。」她指,没想到能够从科学角度说明「人择」的过程,而这也是日常会应用到的哲理。

她续说,植物和人类不同,即使一造米只有3至6个月生长周期,其生命正孕育下一造米,再通过后代不断演变,但人类主要看个人发展,未必会放眼看整体的视野,「这些都是我在田中慢慢学习到的东西。」

Vangi分享,自己喜欢向人展示一幅大米被放大的图片,「不知可否形容为上帝的创造,粒米好靓,而它从何来,就是浸种、插秧、生长几个月、抽水灌浆至这种形态……对我而言,它的构成已是艺术。」不止大米,在她眼中,整个种植和记录的过程都格外「漂亮」,因为每一步都印证了团队的努力与成长,「我每造都很期待记录主任编制出图表,展现米种在高度及生长形态上的变化;那些东西看起来很简单,但图表背后可能包含3000项数据。」
对任何事物保持想像力

她雀跃地指,一直希望和更多人分享这件令她向往的「美事」,过程亦赋予她无限的想像力和可能性,「它包括了种植、工艺、科学数据、公众参与等多项元素,充满包容性。」她续说,项目让公众构建与稻米的关系,再思考跟自然环境、城市生活和发展的关联,一环扣一环,希望众人对稻米有各自的想像,「如果我们愿意想像,便可以从一颗米发展出无限大。」

亲身看过大自然的瑰丽,Vangi坦言,任何人都可以享受艺术,社会上有些人被动,便由她作主动,让他们可以参与和接触,「一个人要明白艺术的『好』,必定要通过自己的经验去印证。」当本地米在石屎森林成功复育,她寄语众人,对任何事物保持想像力,「日常生活有很多微小但值得观察的事物,就如米粒跟我们亲近,背后也蕴藏历史和科学等部分,这些都是我们对于稻米的想像。」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