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营协作成效微 医生:旧症服务费低欠吸引

2024-10-25 00:00

家庭医生林思睿建议,医管局开放让参与普通科协作的私家医生跟进精神科稳定新症。
家庭医生林思睿建议,医管局开放让参与普通科协作的私家医生跟进精神科稳定新症。

公私营协作本可分流,惟「普通科门诊公私营协作计划」(简称门诊协作)前年年中扩展至精神科专科门诊后,成效不彰。有参与计划的家庭医生向《星岛》反映服务费低且配套不足,加上仅限旧症参与,对医患均欠吸引力。精神健康谘询委员会前委员陈友凯批评,当局一直对问题视而不见致2年多来「交白卷」。医管局指,正检讨计划进度,初步认为需探讨服务模式。
私家看诊时间有弹性

计划扩展至精神科服务后,仅限在公院专科治疗1年或以上、属一般精神病患者参与;而参与计划医生每年最多可获3660元服务费,并提供最多10次诊症。惟截至本月7日,参与门诊协作的646名私家医生中,仅41人有精神科相关训练,当中只有2人是精神科专科医生。惟截至9月底,仅有66名病人参与,对比公院逾30万名精神科病人是杯水车薪。

记者联系到参与计划、持港大社区精神医学深造文凭的家庭医生林思睿。他表示已跟进3名公院精神科病人,分别患轻度焦虑症、抑郁症等。他指,私家有看诊时间弹性、医生纸不涉精神科字眼等优势,「尤其是不想公司知道自己病情者」。但因精神科涉及很多个人隐私,且重新述说经历易令病人感痛苦,故医患一旦建立信赖关系便很少转人,令公院病人较难向外求医。林续指,现时服务费对医生也不合理,倡医管局应开放医生跟进稳定新症,并由非政府组织作后援提供完整临床心理配套,并设「快队」让有需要者转回公院。医管局指病人可按程序终止参与计划,并回医管局门诊跟进。

1年前已反映计划问题的陈友凯指,当局明知成效欠佳,却未作针对性处理,对此极度失望,单纯将专科病人转入基层医疗跟进亦不具针对性,倡应直接邀私家精神科专科医生参与,并向私营巿场采购服务。

另「情绪通」24小时热线截至上月7日接听约8.5万宗来电,331宗获转介,当中6宗较紧急需警方跟进。身兼港大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总监的叶兆辉指,面对情绪困扰现多强调「有问题打电话」,「但有事才寻求专业人士协助,永远在追落后。」他以学童为例,倡可由学校塑造更关爱校园。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