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栏】培育价值 内化实践

2020-10-07 12:12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从电视新闻资讯得知内地一城市设置具人脸识别功能的回收箱,以崭新科技推行环保。这科技不但不需要用手打开盖子,提升了衞生;亦记录了使用者的面容,以作储存积分,加以奖赏。

受访居民均表示科技为他们带来优越感,不过其环保意识和态度有没有甚么改变呢?很多人初期为了米油面粉、豉油杂粮等奖赏而将胶瓶、铝罐和纸张分类回收。但是当后期发现储下来的积分尚未足够换取礼物,甚至当局初期提出兑换现金的承诺落空,于是便重蹈过往的习惯,将可回收的物品胡乱弃置。

环保意识是一种价值观的培养,是需要个人认同某些行为操守,进而内化其价值意义,并实践于日常生活中。科技和奖励只是一些诱因,促使人们关注和开启这行为的动力;但这是不能持久的,持久的是教育和培育,让每个人体会和认同其价值。

价值观培育是需要教育当局、有心人士和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地推展;定下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之后,亦须采纳恰宜的方法。单凭强权高压或物质利诱,难以达至内化的效果。

追溯过往香港的教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的课程发展委员会编纂了一份方向性的价值教育文件《学校德育指引》;老师亦开始在校内运用多元手法培育学生的品德操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内化其价值观。时至今日,大部分教师已懂得通过「价值澄清」教学法去引导学生分析价值观念,尝试采纳道德推理技巧,培养学生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和习惯。有些教师也采用其他方法向学生带出恰宜的价值观念。

多年来都有前往台湾不同地方旅游,无论台中、台北或台南都常见到市民主动地把废物和厨馀回收,足可印证教育与培育对价值观念得以内化的重要性。科技效能是配合,利益奖赏是鼓励,要培育价值观,说到底就是要体会、认同、内化,再持之以恒实践。

麦耀光
作者为厂商会中学校长,从事中学教育工作逾三十载。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10月7日教育版专栏「校长有情」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