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栏】学校组织与学生成长
2021-01-20 15:21
学校举行庆典仪式,嘉宾、校董和校长的座位安排如何?致辞颁奖安排又如何?走到教员室约见老师,有甚么规限?周会是否需要唱校歌?校长主任会否作训勉提点?处理个人事务或解决问题,应该寻求甚么部门或层级的老师协助?学生在校园生活,除了学习还会有其他经历,上述种种情况该遇过不少吧。他们在此等环境下潜移默化地有所感受,不知不觉间形成了其价值观。当同学离开校园,步入职场,自会懂得所谓的「人情世故」,掌握规范的同时,亦会作出合宜的调适。
学校基本上是一个科层组织(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的结构和管理。学校的活动均会被分配成为不同的「科」,由不同部门和学科统筹;同时亦会有明确划分的「层」,显现出相关的责任权力。科层组织内的分工分权是一种管治和控制。除此之外,科层组织的特点亦包括职有专责、分层统属、规章治事、专门化、能者在位和规则管理。
我们在读书的年代,每逢学校的重要日子,特别是开学礼和结业礼,校长和主任老师均坐在礼堂中央,这令我们意识到层级之别。学校的规则制度,如穿着校服和遵守秩序,都令我们知道在社会工作时同样有所规范。因此,学校的组织和运作是间接地发挥了影响学生成长的功能,这会无形地对同学产生了一份期望,促使他们达至社会一贯的规范。
虽然所有学校都有其科层组织和守则规范,但当中的人际交往和师生互动则各有不同。校长是严谨疏离,抑或是和蔼亲民;主任是坚守原则,或是因时制宜;老师是安本办事,抑或是酌情弹性,感受自会不同,对学生的影响自会不同。
我们宜思考为何学校基本上都是科层组织,但为何不同学生在离校时的价值取向和人际处事态度有所差异,这可能是在这科层制度下,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师生互动和交往模式所致。
麦耀光
作者为厂商会中学校长,从事中学教育工作逾三十载。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1月20日教育版专栏「校长有情」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