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识科 终极改革方案首曝光

2021-02-03 01:11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高中四大核心科目课程与评估的优化方案,昨展开为期一个月的学界谘询,经历多年争议的通识教育科,终极改革方案首度曝光。现行六大单元减半为三大主题,国情教育相关主题,占了三分二的篇幅,建议新科或命名为「公民与国家科」、「国民与社会科」等。课程发展议会主席谭嘉因接受本报专访坦言,国家安全等议题为基本概念,学生须对国家发展有一定理解;不认同新科变相为「国民教育科」,强调课题跨领域,由个人延伸至社会、国家甚至世界。

记者 李咏潼

教育局昨向全港中学发出通函,公布优化高中核心科目课程和评估详情,展开为期一个月的学界问卷谘询,期后交由课程发展议会,与考试及评核局辖下的四个核心科目委员会考虑,若获接纳,最快九月在中四逐级实施,二四年文凭试生效。通识教育科改革内容最瞩目,谘询文件建议现行的六大单元,日后改为三个主题,分别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及「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共占约一百五十课时,前两者均涉国情教育,占课时及内容的三分二(详见表一)。

备受关注的科目名称,当局建议包括「公民与国家科」、「国民与社会科」、「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公民与文化科」或「社会教育科」,教师亦可提议其他名称。对于外界质疑新科变相成为「国教科」,课程发展议会主席谭嘉因在专访坦言,不同意这说法,称课程沿用原本六大单元内容进行优化,由于「一科变半科」,以致有关国情内容比例在观感上被放大。

谭嘉因强调,今日的年轻人须了解国家发展,举例指外国企业招聘时也问应徵者「五年计画」,认为学生从小开始接触国家相关议题,有助未来发展。课程又加入「总体国家安全观」及国家最近发展政策等,但国民身分认同仅以中国国籍及中国公民概念为学习重点,未触及港人多元身分,谭嘉因解释并非抹杀讨论空间,亦否认因社运事件而焦点转移,令课堂只谈国民身分认同,「其实在香港社会的多元文化部分也会探讨,只是文件列出的重点,观感上较少而已。」

课程发展议会主席谭嘉因
课程发展议会主席谭嘉因

他认同每个国家发展议题都有利弊,「这是客观上存在的,我们也希望让学生学会『明辨』,从不同角度认识这些议题或政策,这正是课程的宗旨,我们并非偏颇某一方。」

对于「全球化」、「公共衞生」和「能源科技与环境」三个单元压缩成一个主题,同时删去「个人成长」单元,谭嘉因解释不少世界性议题,如贫穷、气候变化等,均牵涉个人、社会及国家,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动,「现时全世界的教育发展都趋向跨领域,相关议题不能独立看待,新科将课程内容优化成跨领域,是前瞻性的建议。」

另外,新科目包括十小时学习时数的内地考察,谭嘉因指该部分不涉及公开考试计分,但对于如何呈现学生完成课程要求,例如校内成绩表、联招的学生学习概览等,仍未有定案。至于学界建议在「达标」和「不达标」以外加一级,据悉议会研究后认为,对释放学生压力并不适合,但不排除日后再作检讨。

新科九月推出时,经送审的新版教科书无法赶及,据悉科目委员会正研究制作「懒人包」,九月前会陆续提供教学资源,供前綫教师使用。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