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菜根谭》选择行正路 善守本心安时处顺 | 国学经典

2023-11-05 14:00

慈悲本心 性本善

人到底有没有本性?如果有,人性到底是善是恶?对此,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惟大体而言,传统文化总倾向支持「性善」说,故作为蒙学经典的《三字经》,首句即开宗明义曰:「人之初,性本善。」认为教导孩童的首要关键,即在于让其肯定人性本善。那么,融合儒、道、佛3家智慧的《菜根谭》,又是如何看待人心的善恶问题呢?
明刻本《菜根谭.前集》第45条、清刻本《菜根谭.概论》载曰:「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檐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大意谓:人人都有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维摩居士与屠夫、刽子手之间并没有不同。人间处处都存在天真自然的生活情趣,金屋与茅舍的本质也没有差别。只是人们往往被私心欲望所蒙蔽,即使慈悲心与真情趣近在咫尺,也会当面错过,遥远得有如千里那样。
因此,人只要能信守慈悲本心,不论环境顺逆,一样可以乐天知命①,活得自在。可惜,放眼古今中外,能善守本心的人少,而被私心欲望蒙蔽、自甘堕落、出卖灵魂者,则比比皆是。《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②,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③,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感叹世人总是轻易放走本心,而读书求学的关键,不过为找回本心而已。

延伸阅读:读《菜根谭》 修心立德人生根本 | 国学经典

抵住私欲 反省己过

不只中国的《孟子》,德国大文豪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诗剧名作《浮士德》(Faust),亦与人心堕落的主题相关。故事大意谓炼金师浮士德召唤出魔鬼梅菲斯特,并答应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永恒的知识。浮士德追求理性知识,本无不妥,但物极必反,过分追求理性,不惜出卖灵魂,便已再无理性可言。幸而,在结局中,浮士德通过忏悔,最终得到神的救赎,把他的灵魂从魔鬼手中带回天堂。
人生在世,或许就如《菜根谭》所言:「人人有个大慈悲。」但受到一己私欲影响,加上种种心魔诱惑,许多人不知不觉便走偏了路,遗忘本心。但是,只要能够反省己过,依然可以觉悟,重新体会「处处有种真趣味」之理。《菜根谭》的语录,不只是理性知识的提醒,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启迪,发人深省。

不只中国的《孟子》,德国大文豪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诗剧名作《浮士德》(Faust),亦与人心堕落的主题相关。故事大意谓炼金师浮士德召唤出魔鬼梅菲斯特,并答应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永恒的知识。
不只中国的《孟子》,德国大文豪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诗剧名作《浮士德》(Faust),亦与人心堕落的主题相关。故事大意谓炼金师浮士德召唤出魔鬼梅菲斯特,并答应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永恒的知识。


【认识字词】

  1. 乐天知命:顺应天意的变化,安守本分、安于处境且悠然自得。
  2. 舍其路而弗由:舍,通「舍」,即舍弃。弗,即「不」。由,作动词用可解「走」、「经过」。全句意思指舍弃和不行仁义之正路。
  3. 鸡犬放:放,指「放任」、「失去」。这句指鸡犬走失。

【小练习】

  1.   《菜根谭》支持「性善」还是「性恶」说?
  2.  为甚么《菜根谭》认为「金屋」、「茅檐」没有大分别?
  3. 社会中有很多诱惑,人也有心魔,很容易就走偏了路,但通过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找回本心。
  4.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以下哪一句是正确的语译?
  • A. 求学之道没有其他方向,就是寻求心安理得。
  • B. 求学之道没有其他方向,就是寻求丢失了的本心。
  • C. 求学之道没有其他方向,就是求其便可放心。

参考答案

  1. 性善
  2. 因为人只要能信守慈悲本心,不论环境顺逆,无论住在「金屋」、「茅檐」,都能够以善良的本心面对事物的好坏,就一样活得自在。
  3. 读书求学、反省己过
  4.  B

【重温《菜根谭》中的道理】

1、厚德以积福,逸心以补劳,修道以解厄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  天劳我以形,吾补吾心以逸之;  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且奈我何哉?
1、厚德以积福,逸心以补劳,修道以解厄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 天劳我以形,吾补吾心以逸之; 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且奈我何哉?
2、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  砥节砺行而不觉; 处顺境中,  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2、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 砥节砺行而不觉; 处顺境中, 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3、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  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
3、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 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
4、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
4、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
5、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  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  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  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5、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 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 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 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6、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6、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7、退即是进,与即是得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7、退即是进,与即是得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8、动中静是真静,苦中乐是真乐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8、动中静是真静,苦中乐是真乐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9、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  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  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
9、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 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 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
10、临崖勒马,起死回生  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  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  一觉便走,此是转祸为福,  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轻易放过。
10、临崖勒马,起死回生 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 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 一觉便走,此是转祸为福, 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轻易放过。
11、宁静淡泊,观心之道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  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  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  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
11、宁静淡泊,观心之道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 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 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 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
12、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  明不伤察,直不过矫。  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12、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 明不伤察,直不过矫。 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13、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  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13、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 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14、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14、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15、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  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  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  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15、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 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 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 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16、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  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  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  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16、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 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 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 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17、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  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  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17、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 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 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18、谨言慎行,君子之道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  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  十谋九成未必归功,  一谋不成则訾议业兴,  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守拙无巧。
18、谨言慎行,君子之道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 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 十谋九成未必归功, 一谋不成则訾议业兴, 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守拙无巧。
19、谦虚受益,满盈招损  攲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19、谦虚受益,满盈招损 攲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20、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  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  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来源:古文故事。
20、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 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 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来源:古文故事。

文:谢向荣教授、星岛中学学生报《S-FILE》编辑部,本文摘自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啖啖菜根谭》,由香港能仁专上学院文学院院长谢向荣教授、锺杰良主持,可到香港电台第一台节目重温;图:网上图片 

订阅《星岛校园报》连环送学习天书及网上练习,立即浏览了解详情:https://bit.ly/BTSEP2023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