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备战中文科|卷一「阅读能力」备试练习 课外文言文《楚辞》〈卜居〉
2024-03-10 14:00
〈卜居〉《楚辞》
今日金句︰
蝉翼爲重,千钧爲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1)
屈原既放①,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②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③,曰:「君将何以教之?」
(2)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④,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⑤,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⑥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⑦,喔咿儒儿⑧,以事妇人⑨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⑩,如脂如韦⑪,以洁楹⑫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⑬,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⑮比翼乎,将与鸡鹜⑯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⑰而不清:蝉翼爲重,千钧⑱爲轻;黄钟⑲毁弃,瓦釜雷鸣⑳;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3)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㉑,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注释】
- ①放︰放逐。
- ②因︰凭藉。
- ③端策拂龟︰细数蓍草拂净龟甲。端,数。策,卜筮用的蓍草。
- ④悃﹙kǔn﹚悃款款︰诚实勤恳的样子。
- ⑤送往劳来︰送往迎来。劳,慰劳。
- ⑥大人︰逹官贵人。
- ⑦哫訾﹙zú zī﹚栗斯︰察言观色阿谀奉承的样子。栗,谨慎小心。斯,语助词。
- ⑧喔咿儒儿﹙ō yī rú nì﹚︰咿咿喔喔,语无伦次强作欢笑。
- ⑨妇人︰指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她与上官大夫等人谗害屈原。
- ⑩突梯滑稽﹙gǔ jī﹚︰委婉顺从、圆滑而随俗。
- ⑪如脂如韦︰形容油滑、柔弱,比喻谄媚圆滑。脂,油脂。韦,软皮。
- ⑫洁楹︰把方的东西做成屋柱一样圆的东西,比喻圆滑谄谀,善于揣度人之所好。洁,同「洁」,用绳子度量物体的粗细。楹,柱子。
- ⑬凫﹙fú﹚︰水鸟,野鸭。
- ⑭亢轭﹙kàng'è﹚︰并驾而行。亢,同「伉」,并也。轭,车辕前套在牲口颈上的横木。
- ⑮黄鹄﹙hú﹚︰天鹅。
- ⑯鹜︰鸭子。
- ⑰溷﹙hùn﹚浊︰混浊。
- ⑱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 ⑲黄钟︰古代钟形打击乐,声音最响最宏大,此比喻贤士。
- ⑳瓦釜雷鸣︰声音低沉的砂器发出雷鸣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之人位据高位,威风一时。瓦釜,陶制的锅具,比喻平庸之物。
- ㉑数有所不逮︰术数有占卜不到的事情。数,卦数。逮,及。
【分段要旨】
- 第一段:敍述屈原被放逐,三年不得见国君,心烦意乱,而向郑詹尹问卜。
- 第二段:屈原提出八问,抒发对世道混浊、贤愚易位现实的不满与愤慨。
- 第三段:郑詹尹放弃占卜,以「用君之心、行君之意」肯定屈原的抉择。
〈卜居〉文章赏析
问卜解惑 自我叩问见高格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屈原人生形象的一大写照。世人对他洁身自爱、拒绝与世浮沉的精神多有赞颂,然而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在理想与现实相冲突时的内心痛苦呢?今天,就让我们来阅读《楚辞.卜居》,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看看他长期不获君王召见,「不知所从」的心理纠结吧。
〈卜居〉一说是屈原所作,不过,近现代的学者大多认为这是楚人为纪念他而作的辞赋。文中记载了这位诗人在被流放期间,因为心情苦闷而去问卜的轶事。文中对屈原的处境与心情,有具体入微的记述,从中可看到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小人高张、贤人无名的混浊世道,以及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慨。通过此文,可更了解屈原不与尘俗同流合污、坚持理想的高尚人格。
屈原,名平,字灵均,战国末期的楚国臣子,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因受到朝中重臣上官大夫,及怀王宠姬郑袖等人的排挤、馋毁,长期流放沅湘流域。
内容分析
人生困惑 不知所从
「卜居」的「居」,指的是处世方法与态度。屈原问卜,寻求的是对人生困惑的解答。全文共为三段,问卜、请卜、辞卜。
首段交代问卜因由。屈原对楚国竭智尽忠,结果却因谗言谤语的阻隔,不得复见君王。他心烦意乱,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去见太卜郑詹尹,表示对有些问题疑惑不解,希望通过占卜来作出决断。郑詹尹当即摆好蓍草,拂去龟甲上的灰尘,郑重以对。
接下来的一段是全文的主体,请卜的具体内容。屈原连珠炮发式地连提八问,尽诉处世的矛盾心情,抒发对混浊世道的不满。他说,宁可诚诚恳恳、朴实忠心呢,还是迎来送往以免于困顿?宁可锄草垦荒耕作呢,还是交结权贵以取得名誉?宁可直言不讳为自己招祸呢,还是顺从世俗而苟且偷生?宁可超然世外而保持自己的本性呢,还是阿谀奉承、唯唯诺诺去侍奉那个女人?宁可廉洁正直以保持自己的清白呢,还是圆滑善变趋炎附势?宁可像气宇轩昂的千里马呢,还是像浮游水上的野鸭随波逐流保全自身?宁可与骏马并驾齐驱呢,还是跟着劣马的足迹亦步亦趋?宁可与天鹅比翼高飞呢,还是跟鸡鸭在一起争食?
所有这些,哪个吉利,哪个凶险?舍弃甚么,追随甚么?他进而对混浊不清的世道作出有力的揭露︰蝉翼被看成重的,千钧被说成轻的;声音宏亮的黄钟被毁弃,砂器瓦釜却敲得雷鸣般响;谗佞小人嚣张跋扈,贤明之士却默默无闻。他感叹说,唉,不说了不说了,谁能知道我廉洁忠贞的心!
用君之心 行君之意
最后一段是太卜「释策而谢」。郑詹尹听完屈原的一番话,当即放下蓍草抱歉地说,尺有时会显得短,寸有时会显得长;任何事物都会有欠缺不全的地方,人的智慧也有不能明了之处;术数占卜有预料不到的地方,神灵也会有不能通晓之处;按您的心思去想,照您的意志去做吧,龟甲和蓍草实在不能知晓阁下这些事。郑詹尹以「数有所不逮」而婉言辞卜,固是理由,却非关键,一句「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无疑是对屈原个人选择的理解与肯定。
问卜未能为屈原解惑,却道尽了一个千古疑难,文人士大夫的矛盾心态︰是保持自我还是与世浮沉?
笔法分析
连设八问 文如贯珠
从创作手法来说,〈卜居〉一文以「问卜」始,以「辞卜」终,内容集中,结构精巧,颇见艺术匠心。文中以「宁……将……」句式,连设八问,直刺时弊,且表明忠正的心志,问题如抽丝剥茧,层出不穷,如前人所言「思若涌泉,文如贯珠,妙不容言」﹙明.许学夷﹚。语句为排偶形式,参差错落,读来铿然有声,抑扬顿挫,备显慷慨激昂之势。
人活于世,如何自处,是个恒久的大课题。屈原身逢是非清浊倒转、劣币逐良币的社会环境,志存高远,不屑谄媚取巧以苟且偷生,深为后世景仰。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他,汉代史家班固对屈原便有「露才扬己」的负面评价。故此,笔者认为在阅读〈卜居〉时,最好参阅屈原的作品〈离骚〉〈涉江〉等,及《楚辞》中的〈渔父〉,以更全面地认识他的心态与现实处境。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心志,如何有为心中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崇高品格?读屈原、理解屈原,似当循此路进。
〈卜居〉练习
1. 试解释下列粗斜体的字(6分)。
- i. 竭知尽忠
- ii. 竭知尽忠
- iii. 智有所不明
2. 作者在第二段中连续作出了多个问句,试综合全文,从修辞及文意两方面,指出作者的想法到底是甚么?(6分)
3.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夫》
请参考上述引文,并根据〈卜居〉的内容,指出作者为何认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5分)。
参考答案
1.
- i. 用尽、用完(2分)
- ii. 智慧(2分)
- iii. 智慧(2分)
2. 作者在第二段中运用「疑问句」这种修辞手法去表达他的想法(1分)。作者连续运用了多个问句,表达出自己对世界的疑惑,因为「世溷浊而不清」,世上是非不分(1分)。作者是一位「廉贞」(谁知吾之廉贞)(1分),结合作者在第一段中所述:「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自己竭尽所能为国家,可惜仍得不到君主的重用(1分)。此外,作者在第三段中借詹尹的说话:「用君之心,行君之意」(1分),可见作者虽然在第二段中发出多个疑问句,但内心已有答案,就是要继续竭知尽忠(1分)。
3. 作者在第一段中指出:「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在朝廷中有不少的谗言中伤他(1分)。此外,作者在第二段中作出了多个提问,指出了自己与世俗的不同之处(1分)。例如:自己是忠诚朴实,世人迎来送往;自己凭个人力量工作,世人游说于达官贵人之间;自己保持忠纯、世人圆滑求全;自己是千里马、世人是随波逐流的鸭子(考生只须任选其二作例回答,每个1分)。从上述的问句中可以见到,作者认为自己的行径乃清流之属,而世人均为浊流之属(1分)。
题解
第1题主要问及字词注释。「竭」字比较简单,同学们初中时已可能学过。例如在《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故克之」中的「竭」便同样是用尽的意思。至于第ii题的「知」及第iii题的「智」,其实都是「智慧」的意思。笔者特意在文中找了两个意思一样,但写法有别的字词,好让同学们明白到文言文中「假借」的普遍性。又例如十二篇中荀子《劝学》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知明」的「知」,同样假借「智」。
第2题的题目要求比较特别,同学需要结合「修辞」及「文意」两方面作答。屈原在第二段中,明显运用了多个问句。虽然,笔者相信大部分人均知道屈原是一位正直之人。然而,由于屈原所运用的是问句,表示对于正直行事,或是曲意奉迎感到困惑。因此,同学有需要再从其他的引文作证,以解释屈原的立场。因此,题目要求同学除了要从修辞角度出发外,亦需要从文意出发。而这包括了第一段:「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自己竭尽所能为国家,可惜仍得不到君主的重用,以及第三段中借詹尹的说话:「用君之心,行君之意」。从这些内容可以见到屈原的意向。
至于最后一题则结合《渔夫》的名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题其实与第2题颇为相似。同学只要找出屈原表示自己属于正直之人的文字,包括:「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以及在第二段中,屈原的疑问中提到其他人的处事手法,例如:「送往劳来」、「从俗富贵以偷生」、「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等。凡此,皆展示出其他人流于世俗的做法。而这亦正正引证了屈原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此,同学回答时,需要小心引用原文,方能尽取分数。
撰文:蔡益怀 笔名南山,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作家、文学评论家,长年在专上学院任教「创意写作」及「中文写作」等课程。著作有《小说,开门》、《妙笔生花》、《古文名篇导赏》等。散文〈师道〉获「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奖」,《妙笔生花》获香港出版奖(2017)。
出题和解题:张敬才老师,万钧伯裘书院助理校长、香港大学教育学系(中国语文教育)博士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文学硕士、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学士。
图:星岛图片库、网上图片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