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中的张爱玲──数码时代下的现代文学史料探寻|智凝都会

2024-12-10 12:00

报刊中的张爱玲──数码时代下的现代文学史料探寻|智凝都会
报刊中的张爱玲──数码时代下的现代文学史料探寻|智凝都会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版本和史料研究方面,过去由于地缘政治和历史因素,使研究者难以全面搜寻史料和文本资料,以致出现很多难解的问题。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考据和史料整理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文将以张爱玲研究为例,探讨史料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作用。

报刊中的张爱玲──数码时代下的现代文学史料探寻|智凝都会
报刊中的张爱玲──数码时代下的现代文学史料探寻|智凝都会


数据库资料与张爱玲研究

随着数码人文研究的流行和数据库的建立,如今我们可以利用《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1833-1911)、《中国近代报纸全文数据库》(1850-1951)、《中国近代图书全文数据库》(1840-1949)等数据库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学术研究。以张爱玲研究为例,过去在数码人文研究方法尚未流行之时,我们对张爱玲在上海时期的出版情况和文化活动并不全面了解。近年来,由于数码资料库将大量过去难以获取的报刊材料数码化,并配备精准的搜索功能,我们现在能够准确查找大多数文学史料,厘清很多以讹传讹的讯息。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资料库找到大量关于张爱玲在上海时期的文坛活动资讯,以及大量关于她的报道和评论。这些资料让我们能够更深入了解当时上海文化界的构成和运作,也让我们更了解评论者和读者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情况,对解释后来张爱玲前往香港和美国的情况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又例如,我们通过数据库的资料可以归纳到,张爱玲在抗战胜利前后所面对的舆论和势力关系网都截然不同,这些因素大大影响到她的创作风格和作品出版状况。

再例如,我们通过整理数据库的资料发现,当时绝大部分报道张爱玲消息的都是上海小报,当中不少是以短期而密集的方式出版,特别是抗战胜利以后的爆发式出版,例如《海花》、《海涛》、《海光》、《海派》、《海星》、《海晶》等以「海」字为报刊名称的小报,大部分都是于1945年创刊、1946年停刊,却拥有不少读者,以致主导了文学场域中的主流舆论。


数码人文研究方法的应用

然而,在利用资料库资料后,研究者是否能够仅通过输入几个关键字就了解历史全貌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以笔者处理上海时期报刊关于张爱玲的报道为例,我们从资料库中只能看到零碎而散乱的资料片段。要清晰地了解整个文学场域对张爱玲的报道,或者要理解其中的规律和变化,比如某一时期的趋势等,仍然需要研究者结合各种史料进行整理、铺陈和分析。

过去,学术界对张爱玲在沦陷时期于上海文学场域中的创作情况了解并不全面,特别是在抗战胜利后,上海文学场域对她的评价,以及与她后来创作的关系等问题,研究者大多只能依赖其他文人的回忆和评论作判断。

借助数码资料库的协助,如今我们已经能够全面了解上海的主要报刊以及大量的小报是如何主导舆论,甚至可以通过归纳整理各种资料,确切了解作家在不同年代的创作与这些报刊评论的关系,明确了解个别作家是如何受到文学场域各种势力的影响。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数据库的史料更可以让我们比较上海、台湾和香港文学场域报道上的差异。

数码人文研究方法,有助于克服过去现代文学研究在史料搜寻和整理方面的困难和限制。尽管数据库提供了便利,但研究者仍须投入大量精力来梳理、编排和分析,才可将数码世界中的机械化数据转化为具有人文温度和研究价值的有机资料。笔者过去曾研究上海、香港和台湾报刊如何「想像」和「形塑」张爱玲,这种史料研究可扩展为同类型作家、女性作家群、刊物研究、场域分析等研究;同时,一向被忽视的其他史料类型,包括广告史料、读者参与史料、诗歌文评等,都可纳入数码人文研究的视野中。


本栏欢迎院校学者投稿,分享个人学术见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为限,查询及投稿请电邮︰[email protected]

文: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梁慕灵博士

延伸阅读:

以张爱玲小说为例 看中国现代文学版本研究的重要性|智凝都会

阅读文学作品只能赏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科学化」|智凝都会

由大学做起 培育乐龄科技专才|智凝都会

葛浩燕 - 自闭症儿童学好双语 助融入社会向上流动|智凝都会

谈振伟 - 如何促进 长者普及使用乐龄科技产品|智凝都会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