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问题是巨额经常性开支

2020-01-16 10:01

香港有很多人争着做特首,争到打崩头。其实,看着香港的政治残局,真不明白为甚么还有这么多人想做特首。相信在五年、十年之后,香港很快进入一个「巧妇难为无米炊」的局面,无论特首或者高官都相当难做。

反修例引发的暴乱拖了半年以上,政府昨日推出止血措施,提出十招,又派一百亿元,希望可以平息民怨。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将于二月底公布财政预算案,而特首林郑抢先在一月中出招,交功课挽救民望的动机相当明显。

简单总结政府的十招措施,花费最多的是每年增加五十亿元,把普通的高龄津贴和高额的长者生活津贴合二为一,每月派三千五百八十五元;另外,又把两元长者乘车优惠,由六十五岁或以上下调至六十岁或以上。其次,政府又会为月入七千一百元以下的人士代供百分之五的强积金,提供失业或就业不足的津贴等等。

暴动未止,经济急滑,裁员减薪的浪潮涌到,政府出招纾解民困,本属无可厚非。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其中大部份招数涉及经常性开支;换言之,这不是一次性的开支,而是往后每年都要继续支付。早前财爷陈茂波已经预告,截至二〇二〇年三月的财政年度,卖地收入减少,但政府服务开支不能减少,财政年度的赤字可能高达八百亿元。他强调赤字并未超过本地GDP的百分之三,在国际上赤字占GDP的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三属于可接受程度。然而,香港的巨额赤字会否变成结构性赤字,的确惹人关注。

在特首林郑上任之初,便提出每年增加五十亿元的教育经常性开支,以讨好教育界的反对派人士。我当时已提出,在财政状况良好的时候,政府大量增加经常性开支,但到财政状况差的时候,便想收也收不回来了。其后听到有中学校长的反映,话政府派的教育经常性拨款,多到学校用不完,学校如何花掉这些钱,成为校长颇为头痛的工作。当时已经觉得香港出现了一种「使大了」的政治富贵病。

如今社会怨气冲天,经济环境恶劣,政府搞纾解民困措施,有两个形式:一次性的和经常性的,例如政府每人派五千元,开支虽然高达三百七十亿元,但只是一次过,将来政府没有钱,便可以不派。但今次政府却决定用大量经常性开支来援助市民,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说,这些政策不是小修小补,而是「大修补」。说是「大修补」我绝对同意,但政府要进行大修补,动用巨额经常性开支,竟然一拍脑袋便推行,的确令人讶异。

香港未来会面对严重的人口老化问题,造成的影响是政府要扶养的人口大幅增加,但纳税的人口却快速减少,再者,港人的寿命愈来愈长,目前保险公司对港人的寿命的假设,已经延长到一百岁。即在五十五岁退休,还要生活多四十五年,一些人的储蓄不足,便完全依靠政府支援,再加上庞大的医疗开支,未来香港的财政包袱,真的大到「无眼睇」。

单以交通津贴为例,在二〇一六至二〇一七年度,政府补贴六十五岁以上长者两元乘车计划十一亿元,每日有九十八万人次受惠,如今先要把受惠年龄降低到六十岁,估计十年后六十岁以上长者占人口超过三成(如今两成多一点),以此比例计即使交通费不加十年后政府每年也要补二十四亿,计及加费因素每年要补三十亿以上,只计一条数,都好得人惊。

更严峻的是,政府的收入结构,非常依赖卖地收入。现在市区新楼楼价两万多元一尺所带来的卖地收入,是否可以持续呢?香港成本贵、生意差,长远而言,资产价格出现调整,似乎无可避免,政府收入也会随之下滑。收入减少,开支增加,缺口将不断放大,政府将来不知道如何填补这个结构性赤字。

我也赞成政府派点钱去纾缓市民的痛感,但这样巨额地增加经常性开支,不应该如此武断地推行。(卢永雄)

全文刊于《头条日报》「巴士的点评」专栏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