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裔小说家获文学诺奖

2021-10-08 04:30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昨日在英格兰肯特郡坎特伯雷的住所,给记者拍照。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昨日在英格兰肯特郡坎特伯雷的住所,给记者拍照。

  (星岛日报报道)出生于非洲坦桑尼亚的小说家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因围绕「殖民历史」和「难民经历」的文学创作,昨日摘下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瑞典学院说,古尔纳「毫不妥协但却富有同情心地洞穿了殖民主义的影响,同时关注被夹在不同文化和地缘鸿沟间难民的命运 」。古尔纳自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即作为难民移居英国。英国文化协会评价称,古尔纳的作品,关注殖民主义和奴隶制的遗毒,如何影响移民的背井离乡和身分认同问题。

  一九四八年出生的古尔纳是史上第五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作家。瑞典学院说,在古尔纳的文学世界里,一切都在变化,他的作品中有一种被知识热情驱动的无休止探索。他从二十一岁时开始写作,斯瓦希里语是他的母语,英语成为他的文学工具。古尔纳获奖的理由是他「毫不妥协但却富有同情心地洞穿了殖民主义的影响,同时关注被夹在不同文化和地缘鸿沟间难民的命运 」。

  古尔纳出生于桑给巴尔(现隶属坦桑尼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作为难民移居英国,现为英国肯特大学英语系的退休教授。从八十年代开始,他陆续出版了十部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作品围绕难民主题,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聚焦于身分认同、种族冲突及历史书写等,他展现的后殖民时代生存现状,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瑞典学院指出,古尔纳来自印度洋上文化多元化的桑给巴尔岛。在葡萄牙、印度、阿拉伯、德国、英国等多个殖民国的统治下,该岛曾发生奴隶交易和各式压逼。古尔纳二〇〇四年为《卫报》撰写的一篇文章中说,他在桑给巴尔岛生活时没有打算成为作家,但一到英国,一种「被遗弃的生活」之感将他淹没。

  一九八七年,古尔纳的第一部小说《启程的记忆》出版。第四部小说《天堂》(Paradise)曾于一九九四年入围英国布克奖,是他的突破性作品,他约于一九九〇年前往东非考察,之后便开始酝酿这部作品,故事主人翁受到西方文明冲击而陷入天人交战,并试从宗教经典中重拾信心,瑞典学院认为他刻画不同文化与陆地间的隔阂,呈现殖民主义影响下的难民命运及其永不妥协的情操,并对其展现同理心。他最近期一部小说则为二〇二〇年出版的《来世》(Afterlives),延续了《天堂》的故事。

  英国文化协会官网评价称,古尔纳的作品关注殖民主义和奴隶制的遗毒,如何影响移民的背井离乡和身分认同问题,有力地展现了社会中的「局外人」面临的由种族、宗教、道德或社会差异造成的各类状况。

  诺贝尔奖粉丝专页在开奖两个小时前曾发帖,分享一九九三年获奖的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讯息,她是第一位获奖的非裔美国女性作家,这样的讯息被视为是一种暗示。诺贝尔文学奖过去曾颁给南非的白人作家,如一九九一年的内丁.戈迪默、二〇〇三年的约翰.库切,南非以外的非洲作家则只有一九八六年的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一九八八年的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富兹得奖。

  古尔纳将独享一千万瑞典克朗(约八百九十一万港元)的奖金。因新冠疫情,今年诺贝尔奖得主将延续去年的方式,在各自所在国家获颁相关奖项,而不是按传统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典礼。今日挪威将公布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