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新北三古村打造「乡村复育区」
2021-11-15 04:30
(星岛日报报道)近年《施政报告》提出动用十亿元展开乡郊保育的工作,其中五亿元用于进行合适的小型改善工程,以及复育乡郊现有建筑环境。为此已成立三年的乡郊保育办公室,工作已初见成果,在被视为「头炮」项目的荔枝窝,资助村民重新种植稻田后,发现该条拥有四百年历史的村落,生物多样性已重新提升。办公室更将复育概念应用于邻近的两个高地客家村落梅子林和蛤塘,重新栽种果树,并四出游说,包括已移居海外的村民,同意释出土地修筑长约一公里的村路,成功将三个具有保育价植的乡村打通起来,又研究日后加设「中途站」,引入豪华露营方便游人借宿一宵,翌日早上再出发看日出,尝试建立新旅游模式,吸引市民前往。
位置偏远的荔枝窝,是新界东北地区历史最悠久、最具规模及保存得最完好的乡村之一,至少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现时仍保留二百间村屋。邓文彬表示,以往荔枝窝有很多梯田,更一度延伸至梅子林,种满了禾稻,惟在人去留空之下,仍有耕种的农田已所剩无几,导致野生植物丛生,并盖过原先的农田,而这些单一入侵性植物,也令稻田的水和营养被抽乾。「没有水,就没有自然生物,因昆虫会吸引雀鸟,而雀鸟会为区内环境缔造生态链,继而再产生蜻蜓、蝴蝶等昆虫,但失去禾稻,弄断了整个生态链,生态继而再变差。」
在乡郊办资助下,村民近年开始在荔枝窝重新种植,「现在种植农作物已失去经济价值,因为香港已经没有市场,人工高昂,种了稻米以后,要卖多少钱才可以回本﹖」邓坦言,乡郊办资助种田的最主要目的,并非作出售用途,最重要是种回一些植物,令当地生态可以有改善。办公室在过程中曾委托长春社进行基线调查,于种田前先计算当地的物种数量,留意到在复耕后当地多了很多物种,生物多样性明显已有改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除了减碳减排外,同时需要维持生物多样性,人类才会健康。」
他形容,荔枝窝是乡村保育工作中「走得最前」的地点,但乡郊办早前更再逐渐将工作再扩展至邻近的高地客家村落梅子林和蛤塘。两处均被视为「森林村落」,拥有超过三百年历史,同样因居民逐渐迁出,从前充满活力的社区现已式微,生物多样性和相应的生态价值亦因而慢慢消失,其中梅子林的村屋已倒塌近八成,没有村民长住。
邓说,梅子林昔日种植不少桔树,但由于桔已失去其经济价值,加上运输成本高昂,故乡郊办早前亦推出资助计划资助村民复耕,希望透过重新种植果树,重新提升生物多样性。办公室同时资助港大团队进行研究,希望日后在当地引入豪华露营,让市民利用营地借宿一宵,翌日早上再出发看日出,「如果没有中间的营地,从荔枝窝行上山,需经过很长的距离,建设营地是有一定功能,希望可以引入一种新模式。」
为进一步「打通」三个地点,乡郊办更进行一公里的修路工程,方便市民日后可以由荔枝窝途步到蛤塘及梅子林,「以前的村民很刻苦,可以利用楼梯将物资从荔枝窝担上其他村落,但现在需要修路,让人可以利用辘带车或手推车运往日用品,才会令人有兴趣前往位于山上的梅子林及蛤塘。」
不过,修筑这「一里路」殊不简单,邓文彬更谓过程是「充满血汗」,由于荔枝窝、梅子林及蛤塘的居民自六十年代起移居外国,修路工程若牵涉私人土地,需要获得土地拥有人的批准,变相须联络已移民外国的村民签署修路的同意书,令看似简单的工程变得艰钜,幸好梅子林的村长愿意亲自说服村民签署同意书,让修路的挑战得以降低,而这次合作亦尽显乡村人情味。邓透露:「大前题要是先要有一条硬及安全的石屎路,现在是让人『行走先』,但由于不少路段也是较斜,未来会研究使用玻璃碎粉,制成防滑的砖,以便可渗水,故即使日后下大雨,也不会担心太跣。」
为保护偏远乡郊地区的自然生态、活化村落建筑环境,以及保育人文资源和历史遗产,乡郊保育办公室于二〇一八年七月底在环护署下成立。担任总监逾三年的邓文彬指,不少国家近年也提倡「城乡共融」的概念,惟香港至一九六○年之后,不少原有在乡村居住的村民,纷纷搬到市区生活及「搵食」,另有部分在英国政府鼓励之下,获招募至当地工作,例如少「新界人」就到了当地开设餐馆,开始令本港乡村风光不再。他坦言:「这导致乡村『冇晒人』,农田都『冇人耕』......幸好现在还有啲渣喺度,趁着还未完全淹没之前,可以救一救佢。」
邓文彬指出,香港是一个人烟稠密的城市,工作上十分有效率,但其实也需要一些「抖下气」的空间,让人在生活上可以有一些变化,外国近年就提倡「城乡共生」的概念,正好让生活节奏急速的都市人能够在辽阔的空间中舒展身心,释放生活上的压力,而香港拥有辽阔的乡郊,能为此提供基础,「如果整个城市仅聚焦于搵钱做生意,这城市长远只会被视为不健康及欠趣味。」
他说,目前香港有约四分之一属城市面积,而其馀四分之三则为乡村及郊野,幸而香港有很多郊野公园范围已获保存,「但郊野公园以外的乡郊地方,若然是没有人理,就会没有生气,很多资源也会因而浪费。」
他表示,现时先以小规模方式作尝试保育,然后再「发散」开去,继而再了解其他村落可进行怎样的改善工程。他以蛤塘为例,虽然现时只得一户人居住,他期望未来亦会有较大规模的复耕,物资更能容易运抵,日后可以吸引多些人前往,认识到该个地点,「可以煮吓嘢食,让人歇一歇,种植一些植物,多些人去一去该处,希望可以先挞着嗰火。」
他又提到,荔枝窝于新界东北「庆春约」的所在位置,其实共有七条客家村落,除了梅子林、蛤塘还包括锁罗盆、三桠村、牛屎湖和小滩。「游人会喜欢兜这些地方的,三桠村现时有几档食嘢的地方,风景很好,也有一个码头,在荔枝窝有船前往该处,又可以徒步前往。若能过夜,游人日后自然会走遍这几条村。」
为了把乡郊文化再次呈现在市民眼前,乡郊保育资助计画先后透过文化复兴项目向「香港乡郊基金有限公司」、「香港路德会社会服务处」及「进念.二十面体」批出资助。乡郊保育办公室总监邓文彬相信,「进念.二十面体」到荔枝窝进行儿童剧场活动,是对荔枝窝发展潜力的认同;「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胡恩威则指,今次活动会因应荔枝窝的资源就地取材,避免对当地环境造成伤害,而且活动的核心是向市民介绍荔枝窝的传统客家文化,相信活动可以深化参与者对当地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邓文彬透露,演艺团体「进念.二十面体」将于本年底在荔枝窝举办一个结合唱游、偶戏和艺术科技(Art Tech)等互动元素的儿童剧场活动,介绍荔枝窝与客家文化和太平清醮历史,让参与者更了解当地历史及传统。剧场采用太平清醮常用的环保物料「竹」,注入新设计和新技术建造,在观剧同时也是一所让儿童参与、学习及玩乐的创意教室。他说,「进念.二十面体」在香港具一定程度声望,而且曾在香港文化中心表演,形容对「进念.二十面体」愿意到荔枝窝表演感起出望外,显示荔枝窝的发展潜力。
对于「进念.二十面体」未来会在荔枝窝进行表演活动,该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胡恩威指,多个团体曾先后在荔枝窝举办不同类型活动,相信在荔枝窝进行文化活动,可以受益于该区的协同效应。被问到荔枝窝位置偏远及交通不便,会否担心削弱活动的吸引力,胡恩威坦言不担心,毕竟香港未恢复通关,而且市民比以往更乐意到乡郊消遣,加上荔枝窝水秀山明,深信活动能吸引市民到场支持。他又笑言,由马料水乘船前往荔枝窝,所需时间远较由香港飞抵日本少,相信不会对热爱到日本旅游的港人构成问题。
另外,邓文彬指,复兴乡村可以透过不同的途径及形式实践,还透露有团体有意仿效外国,在乡郊地方兴建一些「静修」设施,让身心灵俱疲惫不堪的都市人,可以从喧闹的都市退到宁静安稳之处。而且有艺术团体考虑在乡郊地方,筹备户外雕塑公园,相信会为参与活动的市民带来另一番味道及感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