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 赴港上市成现实选择

2022-03-28 11:06

2022年以来,包括蔚来(09866)、威马、哪咤、零跑、高合和赛力斯等在内的造车新势力们开始争相「赶考」资本市场。作为最早在美国上市的蔚来汽车,今年3月10日宣布于港交所二次上市。

无独有偶,作为内地较早实现交付的造车新势力,3月17日,零跑汽车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零跑汽车已获得红杉中国、上海电气、中国中车等财务和産业投资方的投资,总金额近百亿元。

计划赴港上市的还有哪咤汽车。尽管在问及赴港IPO事项时,哪咤汽车品牌中心副总经理张洪汉对《证券日报》记者三缄其口,但据天眼查显示,哪咤品牌所属公司——合众新能源在今年2月份刚刚完成了新一轮超过20亿元融资。多方消息推测,完成D系列融资后,估值超过250亿元的哪咤汽车大概率将于年内启动赴港IPO。

据观察,上述一轮轮融资和登陆资本市场的操作,都有明确的资金用途和中长期规划,一场大仗正在等著造车新势力和它们背后的资本们。

「早期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动机多元,融资只是其中之一,更多的企业旨在利用上市条件差异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有不愿具名的汽车行业证券分析师告诉记者,以造车新势力为例,在经营初期一定是亏损的,也是最需要资本孵育的,美股对此宽容度更高。

此外,「市场估值高,流动性好,尤其是美股允许同股不同权,让公司创始人保留与股权比重不对等的、更多的投票权,也促使包括新势力在内大量中国企业赴美上市。」上述分析师表示。然而,自2019年开始,美国对中概股限制政策逐渐加码。特别是2020年4月份,瑞幸咖啡曝出财务造假后,信任危机导致针对中概股的指责达到顶峰,做空接踵而至。

所幸的是,这一期间科创板的横空出世,让包括新势力车企在内很多科技企业看到了希望。这其中,威马曾一度被认为有望跻身科创板新能源车第一股。2021年2月初,威马汽车具备辅导验收及科创板上市申请条件。

去年7月份,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曾透露:「上市进度不由自己,但希望越快越好。」然而,历经数月的漫长等待,对于公司已经选择放弃上市申请的説法,威马方面甚至都未予置评。

威马科创板闯关败北之后,国内自主品牌领头羊吉利汽车顺势接棒,但同样失望而归。事实上,在科创板加大申请企业「硬科技」资格审查力度后,堵住了许多腰部造车新势力们和妄图通过「造车」概念IPO翻身的无实力企业。

与此同时,「蔚小理」抢滩资本市场风头更劲,接连赴美上市乃至回港二次上市。此时,尚有资金和流量在手,有意发展壮大的二线新势力们,便将目光转向了赴港IPO。

造车新势力赴港上市的确不失为一个较好选择,但也有投资人表达了担忧。作为纯粹的离岸市场,港股体量有限,造车新势力很难获得应有的价值认可。

对此,中国新能源汽车産业创新联盟理事高云鹏认为,目前新势力们的当务之急是融资,而融资的主要手段就是寻找直接投资人。港股金融工具丰富,上市成功后,公司可以通过发债、增资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新势力们和背后资本争相抢滩资本市场,不断「折腾」的动力源于对未来中国新能源车企的看好和笃定。

数据显示,在2006至2021年间,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共发生约550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3200亿元。从注册时间来看,超八成企业注册年限在5年之内。可以预见新能源汽车销量在未来数年会持续向上,依然是最具潜力的投资领域。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月份,新能源汽车産销分别完成45.2万辆和43.1万辆,市场渗透率为17.0%。展望2022年,中国能卖出多少辆新能源汽车呢?中汽协给出的答案是500万辆,同比增长42%,市场占有率有望超过18%;而乘联会则给出了更为乐观的预判,有机会突破550万辆,实现70%的超高增长。

高云鹏认为,汽车属于大宗消费品,上市会为车企的品牌带来更广泛的传播和知名度,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刺激销量上扬。更为关键的是,新势力们发展需要更规范和清晰的规划,有效促进企业自我革新。

尽管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景美如画,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是,全球电动汽车执牛耳者特斯拉也是在经历了15年的亏损后,才于2020年首次实现盈利。国内造车新势力TOP3「蔚小理」至今也未摆脱亏损状态。

据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小鹏以创纪录的15.95亿元净亏损额排在第一,随后是蔚来的8.35亿元、理想的2150万元;年交付量端,蔚来达到9.1万辆、小鹏9.8万辆、理想9.0万辆。而根据已经盈利的特斯拉表现,海外分析机构将摆脱亏损转折点粗略定在年交付量20万辆。

「造车新势力在美股上市能够暂时缓解资金需求,但想要真正通过造车盈利,短期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乘用车産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告诉记者,造车新势力们上市成为拓宽融资渠道的必选项。

需要指出的是,率先登陆资本市场虽有机会跑在赛道的前列,但即便成功IPO,也只是踏出了漫漫「钱」路的第一步。就在造车新势力们用烧钱换规模,以时间换空间的同时,更多竞争对手也在日夜兼程——这其中既有百度、小米、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也有加速转型探索的传统车企。

「未来的三至五年,将是新能源纯电品牌汽车的决战时刻。在2025年之前,通过市场淘汰,市场集中度提升和品牌力提升之后,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必然会诞生出百万辆级的新能源纯电品牌,而能存活的造车新势力可能仅有几家。」张秀阳表示。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