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实测孩童心跳体温 揭家庭关系影响精神状况
2023-11-20 00:10
学童自杀个案开学后频现,响起社会警号,令人关注港童精神压力状况。除坊间聚焦的学业压力、朋辈欺凌等问题外,家庭关系亦是值得关注的切入点。专攻「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的「亚洲家庭治疗学院」创办会长兼临床总监李维榕向《星岛》指,本港心理治疗及辅导多从「个人」出发,难解开人际纠缠,求助人纵耗时经年,仍无法挣脱情绪困扰。通过从家庭层面检视问题,配合实时测量孩童心跳、体温和手汗等生物反馈,客观呈现小朋友压力与家庭关系,「不少孩子在父母冷战时,心跳反高到爆炸,父母看到数据才相信彼此关系对孩子影响之深。」
很多个案离不开家庭纠缠
获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捐助、位于中环砵典乍街4号的亚洲家庭治疗学院以成为「修复家庭关系」平台为目标,协助不少求诊多年仍受情绪问题困扰孩童解困。在中港处理逾500宗案例的李维榕指,自杀问题成因复杂,非单一学业、爱情或生活压力导致,「很多个案离不开家庭纠缠,孩子摆脱不了,便认为唯一出路是死亡。」即使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或身心症,也无助解结。曾有11岁女童常自残、发脾气且事事与母亲作对,被诊断为抑郁症后,她与父母均认为反叛行为全因「这个病」。惟进行家庭对谈后,李发现女童的长姐小时候也有抑郁,更曾欲跳楼轻身,「同一家庭有2个女出事,常人或认为与遗传基因相关,但姐妹言谈间透露一直对父母角力感焦虑。」原来,其父母素日很少交谈,交流模式多是母亲抱怨,父亲则沉默直至爆发,令女儿常处于窒息压力中。
团队则在治疗时以仪器实时量度孩子生物反馈(Biofeedback)数据
李维榕指,有研究发现大脑反应是一种「编程」,父母长期对峙很易「编程」了小朋友,部分人会出现头痛、呕吐、腹泻等身心症徵状,或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表徵。她指,夫妇易怪责伴侣「唔识教仔」,难反思自身。团队则在治疗时以仪器实时量度孩子生物反馈(Biofeedback)数据,令父母能观察到具体变化:「即使父母不闹交,当孩子看到他们沉默对峙,也会有动物面临危机反应,如手汗急增,心跳快至每分钟184次;也有人心跳变慢,如动物知难逃威胁要扮死。」学院临床联席总监吴敏伦补充,生物反馈法本用于性治疗,团队20多年前引入家庭治疗中,因数据无法自主控制,更为客观,「父母看说『有乜证据是我问题』,看到数值便无法不承认。」
治疗目的是让父母意识自身对孩子影响
李维榕指,「病于关系」要「疗于关系」。对年幼孩童,治疗目的是让父母意识自身对孩子影响。对较年长的青少年,则冀助他们学会抽身,「有个案选择留学英国,利用时差免卷入父母纠纷。」她笑言,家庭治疗不等同团结家庭,努力后行不通,能脱离也是成功。团队期望,政府能理顺辅导分工,以家庭治疗为首步,先识别个案与家庭因素是否相关及受影响程度后,才考虑作其他介入,可望更善用资源,减少过度诊断及用药情况。
记者:脱芷晴
---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