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申诉王|女护士被假保险扣费短讯呃走逾200万元 拆解骗徒连环轰炸转钱手法
2025-01-27 08:00This is a modal window.
电话骗案手法层出不穷。《星岛申诉王》接到一名女护士申诉,指去年12月底外游期间收到保险扣费短讯,拨通短讯内指定客服电话后堕入骗局,不断按骗徒要求从户口及信用卡转走或套现所有现金作为「保证金」,终损失超过200多万元。《星岛申诉王》访问该名女护士,拆解骗徒如何利用连环精神轰炸方式,在短短40分钟内迫令受害人多次转走钜款的过程。
任职女护士的陈女士(化名),上月28日在外地旅游期间收到一个手机短讯,内容提示事主曾在某保险公司签署一份保险合约期满,将于其银行帐户自动扣除48,000港元。由于女事主曾在该保险公司投保,但没有签署新合约,担心被无端扣费,于是当晚乘机回港后,立即致电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电话查询,惟过了办公时间无人接听,她改而致电短讯内指定客服热綫,堕入骗徒精心设计的诈骗陷阱。
陈女士称,起初接听的女子操普通话,她以听不懂普通话为由收线,惟她担心遭扣费,再次重新致电客服查询,对方改由一名操半咸不淡广东话的男子对答,并透过视像通话声称若要取消保费,须提供个人资料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帐户号码,网上理财密码等,再将户口内现金转至指定帐户作为保证金,一旦核实便退还所有款项。
陈女士形容,骗徒软硬兼施令其就范:「当我输入资料过数期间,曾经有其他电话打入嚟,佢叫我唔好听,佢话一旦断开电话,不但无法取消,仲要重新来过,当时佢搞到我好混乱,不知不觉间就跟从佢指示转帐。」
陈女士「入局」后,骗徒循其名下从不同银行帐户、信用卡、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电子钱包中转走现金,次数非常频密。陈女士形容,「总之佢一联络到我,短至5、6分钟就做一次过帐,电话一接通就叫我入帐到认证户口。」
骗徒40分钟内转走$58万
根据女事主提供资料,骗徒透过「追魂call」不断要求她接听视像通话,每当完成一笔转帐交易后,便要她提供成功过数截图,其后再无间断要求她接听电话继续过数,单单由12月28号晚上11时28分至翌日零时08分的短短40分钟内,便转帐6笔合共接近58万港元到指定帐户。
陈女士形容自己被骗徒榨乾户口一分一毫,骗徒胃口越来越大,直至要求她借钱不果后才失联。陈女士其后醒觉被转走的钱无法退还,至今年1月2日到警署报案,案件暂列为「以欺骗手段取得财产」,目前交由东区警区刑事调查队第三队跟进调查。
回想整个受骗过程,陈女士自责应致电保险公司官方热綫核实,又指曾有银行职员发现信用卡户口出现异常频密交易,凌晨时分主动致电提醒,但她之后再接听骗徒电话提出质疑时,骗徒反称银行职员是骗徒,「佢叫我唔好信…任何电话都唔好听,我当时就信咗佢。」陈女士总计最终损失高达200万元,部分金额更属父母储蓄,尚有多笔不知名借贷或信用卡套现,她感到悔不当初。
记者查阅涉事虚假保险短讯,发现并非有「#」号开头、透过「短讯发送人登记制」已认证身份的保险机构。记者按受害人提供的骗徒电话号及收款帐号,在警方防骗视伏器进行搜索,均显示为红色高危有伏,即与诈骗举报有关连。
电话骗案去年首11个月较前年同期升173%
根据保安局数字,去年首11月的诈骗案合共有40,470宗,较前一年同期上升8.7%,涉及金额达85.2亿元。网上骗案占整体诈骗案的62.4%,其中钓鱼骗案则录得2,580宗,涉案金额为4,960万元;电话骗案则录得8,159宗,较前年同期大幅上升172.8%,其中假冒客服骗案就占去5,032宗。
为免巿民误堕骗徒布下的骗案,警方作出以下呼吁:
- 不要开启来历不明的邮件或讯息。
- 查看清楚寄件者的资料。
- 切勿点击可疑电邮或讯息内的超连结。
- 切勿登入未经查证的网站。
- 如网站要求提供个人或信用卡资料,应加倍小心。
- 如有怀疑,可用守网者网站的「防骗视伏器」或手机版「防骗视伏App」即时评估诈骗风险,亦可致电防骗易热线18222。
- 如怀疑受骗,应保存相关电邮或讯息,并尽快报警。
至于手机诈骗短讯真假难分,巿民可留意以下小贴士:
- 为协助市民识别短讯发送人的身分,所有已登记参与「短讯发送人登记制」的公司或机构,会使用其以「#」号开头的「已登记的短讯发送人名称」发出短讯予本地流动服务用户。
- 当市民收到非以「#」号开头的短讯发送人名称或以一般电话号码显示的短讯时,须保持高度警觉。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要向身分未经核实的短讯发送人披露个人、银行户口或信用卡资料、转帐金钱或开啓短讯内的超连结,以免蒙受损失。
最新回应